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生理性黄疸已明显减轻但却又加重,且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吃奶、睡眠、体重增长等都正常。因为母乳中含有一些物质,比如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在肠道内分解结合胆红素,使其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使黄疸加重。
如果停喂母乳24~48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超过50%,再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又会有所上升,但一般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这种情况高度提示母乳性黄疸。不过,在判断过程中,需要先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黄疸的原因,比如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新生儿败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因为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只有在排除了这些病理因素后,结合上述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
在考虑是否为母乳性黄疸时,要注意仔细观察宝宝的整体状态。若宝宝除了黄疸外,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体温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不要自行盲目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