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母亲60岁.第一次做的是子宫肌瘤(1997年),但未检测是否恶性肿瘤;第二次做手术是鳞状细胞癌(2003年),手术后医院检测;第三次做手术是盆腔内肿瘤,肿瘤包住输尿管和下腔静脉血管(2006年),手术后3个月,B超检查原手术部位有阴影,怀疑是一个囊肿块.现在病人的不能吃饭,一吃就呕吐,正在用止痛药和胃药.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谢谢!
请教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定义简称鳞癌,又称表皮样癌,是发生在皮肤、附属器或粘膜的恶性肿瘤。病因认为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瘀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肿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诊断和鉴别诊根据临床典型皮损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本病诊断并不难。皮损,临闲表现,组织病理变化。本病应与角化棘皮瘤、基底细胞癌及其他恶性皮肤肿瘤和肉芽肿鉴别。组织病理表现颇似是而1-2级鳞癌,但鳞状细胞通常分化良好,仅个别细胞角化,核增生和染色深则轻微或无,此外常见白细胞侵入增生的表皮中,使某些表皮细胞崩解,而鳞状细胞癌则无此现象。防治避免日光照射,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争取早期手术,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选手术切除,切口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手术后照X线,切除标本送病检。其它疗法:二氧化碳、电烙、液氮冷冻均有效。
温馨提示:
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