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胎儿入盆?
当妊娠进入尾声时,腹中的胎儿已经在默默地为出生做准备了.他(她)会在羊水和胎膜的包围中,以头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缩的姿势等待时机.在分娩之前,胎儿被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其头部通过母体的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从而其身体的位置得到巩固.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入盆”.
二,胎儿一般什么时候入盆?
入盆时间通常在孕36周到分娩阵痛到来之前,初产妇多在预产期的前两周入盆,而经产妇多在阵痛开始前入盆,但也有个别产妇在数天内完成入盆整个过程.
三,胎儿入盘的感觉是怎样的?
胎儿入盆后,你的肚子看起来会跟之前不一样,你的胸部不会再碰到肚子,肚子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柚子,你会感觉比肚子最大时期时要轻松一些!而且肚子摸起来有点硬硬的.
宝宝入盆后,你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宫缩,宫缩的感觉就像是痛经一样,宝宝越往下,你痛经的感觉就越明显!有的人也会感觉尿频.
可以每天洗澡或是早上起来后在镜子前观察几分钟,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肚子形状会有些不同.
当胎儿入盆时,不少孕妇常会感到腹部阵阵发紧和有坠痛感,觉得腹中的胎儿正在往下降,于是,会兴师动众地赶往医院.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临产前的征兆,其主要区别首先是宫缩的时间短,常常不足半分钟;其次是宫缩不规律,力量也比较弱.因此,常被人们称为“假临产”.但不管怎么说,入盆意味着分娩的临近,孕妇可以根据这个信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迎接宝宝的到来.
四,如何促进胎儿入盘?
准妈妈加强运动能促使胎儿入盆,同时还能锻炼盆底肌肉,增加产力.不过,运动的时候最好能找个“保镖”,以防忽然发生“紧急情况”.
1.散步:散步可以帮助胎儿下降入盆,松弛骨盆韧带,为分娩做预备.散步时妈妈最好边走动,边按摩,边和宝宝交谈.散步可分早晚两次安排,每次30分钟左右,也可早中晚3次,每次20分钟.散步最好选择环境清幽的地方,四周不要有污染物,不要在公路边散步.
2.体操:产前体操在国外非常流行,体操不但可以促使胎头入盆,而且可以增加骨盆底肌肉的韧性和弹性.
3.小马步:手扶桌沿,双脚平稳站立,慢慢弯曲膝盖,骨盆下移,两腿膝盖自然分开直到完全曲屈.接着,慢慢站起,用脚力往上蹬,直到双腿及骨盆皆竖立为止,重 复数次.
4.划腿运动: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划圈,做毕还原,换腿继续做,早晚各做5—6次.
5.腰部运动:手扶椅背,缓缓吸气,同时手臂用力,脚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紧靠椅背,然后慢慢呼气,手臂放松,脚还原,早晚各做5—6次.
6.骨盆运动:双手双膝着地,吸气弓背,吐气,同时抬头,上半身尽量往上抬,反复10次.
7.阴部肌肉运动:仰卧,慢慢收缩阴部肌肉,同时往上收臀部,数到5后慢慢地落下,反复10次.
8.爬楼梯:很多医生会对已经过了预产期却还没有动静的准妈妈说:“去爬楼梯吧!”没错,爬楼梯可以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并帮助胎儿入盆,使第一产程尽快到来.平 时妈妈可在住处爬爬单元楼内的楼梯,午后可找个小山包走走.假如觉得累的话要及时休息,下楼梯时要留心脚下,注重安全.
五,胎儿入盘后的注意事项
1.做好临产前的准备.
首先是心理准备,对分娩过程中的担心要有一定的认识,不应有过多的害怕和恐惧,因为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分娩要经历一个过程,只要与医院,助产人员密切配合,这个过程是并不太难的.
其次要确定分娩的医院.一般均到产前检查的一家,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原先的医院离家较远,则要选择就近医院.有备无患,做到心中有数,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即可按原先准备的方案执行.如果产前检查过程中发现贫血,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不正,骨盆狭小,双胎等其他情况时,应按医嘱提前待产,以免发生意外.
再次,要做好个人卫生准备,孕妇在预产前几天要勤换内裤,每天用肥皂,温水洗外阴部,大腿内侧和下腹部.临产前再清洗一次,尽量保持外阴部位清洁.还有要作好产前的物质准备,将自己和婴儿所需的衣物及日常用品准备好,归在一处,叠放在显眼的地方,以免临时匆忙慌乱.
2.注意饮食均衡.
在这个月应该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热量的摄入,以免胎儿过大,影响顺利分娩.为了储备分娩时消耗的能量,你应该多吃富含蛋白质,糖类等能量较高的食品.在这个月里,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如果你还在服用钙剂和鱼肝油的话,应该停止服用,以免加重代谢负担.
3.做好检查.
这时每周一次的体检,医生会检查胎儿是否已经入盆,估计何时入盆,胎位是否正常且是否已经固定等.如果此时胎位尚不正常,那么胎儿自动转为头位的机会就很少了,如果医生也无法纠正,那么很可能会建议你采取剖腹产,以保证你和宝宝的安
你好,判断孩子是否入盆,可以在此骨联合上,用手摸着抬头,只要能活动,就证明还没有如盆。这个到医院产检的时候医生会告知你的。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