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在学校偷同学本子,笔等.爬窗进邻居家偷钱.
7岁之前跟随姥姥养成习惯,后姥姥过世,毛病不改,毒打说教都用尽无效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与老师沟通过共同想法子收效不大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作为一个父亲我该怎么办?
根据你描述孩子有偷东西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和小时候的行为有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设立很好的规矩,建议找一位心理咨询师给他做一个心理咨询,也许能够放松身心,缓解这些症状,单纯用打骂的方法是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
可能是以前跟姥姥养成的习惯,家人对孩子的批评指责过多,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偷东西,希望家人在生活中多关心和照顾她,不要批评的指责她,经常陪她到户外散散步,和她聊一些开心的话题,让她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及时给她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适当满足她的合理需求,用爱心去感染她,让她逐渐减少自己的不良行为,慢慢的戒掉偷东西的不良习惯。也可以辅助心理咨询治疗。
指导意见:
你好,根据你所叙述的孩子偷东西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初步考虑为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所致。这可能是由于孩子在7岁之前是隔代教育,奶奶的无原则适应和纵容,让孩子幼小心灵产生小偷小摸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后来,孩子回到家长身边,你们家长的非骂即打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一不良行为习惯。夺,使你们家长容易产生毒打说教都用尽无效的感觉。因此,我建议你,当前你们家长需要考虑的是先帮助孩子寻求个人成长方面的专业心理咨询,来帮助孩子能有效地消除导致他产生偷东西的心理因素,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然后,你们家长也要寻求亲子关系与亲子教育方面的专业心理咨询,来帮助你们家长能有效地避免甚至消除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交流,增进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感,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你们家小孩能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
以上是对“孩子偷东西”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行为判断力,因此,使用过分的手段都是不对的.家长和教师要凭着教人育人的初衷去做事.
指导意见:
小孩子偷东西,相信并不陌生,(我小时候也偷过家里的钱···)
但若不及时教育,会养成他们的习惯,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到了这一步便难以挽回了.所以,教育要及时!
你这时候应该将他们分别叫到办公室,最好不要有人在场,以此来保全他们那幼小的自尊心,对他们进行教育劝解,
病情分析:
你好,这位患者,感谢你对有问必答网站的支持.
我看了你的病情之后诊断为
孩子偷东西
指导意见:
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限制
在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前,你要对她的行为加以控制,不仅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还要注意她的行为.如果你看到孩子觊觎某一件东西时,千万不要熟视无睹,要及时制止她.比如你可以说:“我不
会同意你从米赫小姐的房间里拿走任何东西,那里的一切都是她的,而不是你的.我有责任不让你拿别人的东西,直到你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年龄.”
孩子“偷”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以及青春期的孩子.这两个时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孩子的成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尤其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勃发,好奇心和占有欲都特别强.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好的东西时,特别控制不住想要得到它;有时候自己特别想买的东西,家长没有满足,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得到;还有很多孩子对于“偷拿”家里的东西,会感觉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根本没有羞怯心.但是不管哪种原因,“偷拿”东西都是不好的行为,作为家长要坚决把这种不良的倾向扼杀在萌芽中.
我们在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切不可大意.当你提到小远拿其他同学的东西,甚至藏起来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偷”包括钱和物品.对孩子来说,其实这两样东西没区别,钱也是用来换物的.孩子也许就是因为拿了同学的东西,没受到什么惩罚,才会胆子越来越大.因此当父母最初发现孩子问题时,就应该很严肃地批评孩子,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父母和老师很生气,不能容忍的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后,怒不可遏,一顿打骂.单纯的打骂会给孩子过多的刺激而无法理解您的教育意图.孩子毕竟还小,适当的打骂也要建立在讲道理为主的基础上.
我们也不要用“偷”这个字去定义孩子的行为.用“拿”也许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经常说,孩子也有自尊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再者,尽管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也要去理解他,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孩子过于渴望的事物是否合理?探究到孩子“偷拿”东西的真正原因,也更容易帮助我们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