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耳朵里有液体流出,宝宝老是挠耳朵,老是把耳朵抓破.
忘记了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曾用过滴耳液,但用了两三天症状消失就没再用.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中耳炎好治吗?用什么方法怎么治最有效?可以治愈吗?
怎么样可以知道中耳炎到什么程度了呢?
病情分析:
当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受凉,受潮或患有心脏病,肾炎,结核时,都可诱发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最多,得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炎或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都是这一途径的诱因.细菌从破裂的鼓膜进入中耳是第二个途径,婴儿平卧吃奶时,乳汁流入耳中就是这一发病方式.还有的是通过血液循环而侵入中耳,多见于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指导意见:
1.由于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样可以更快地到达病灶.使药物发挥作用.
2.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具体方法如下:滴药之前应将病儿的胳膊和腿扶好,幼儿或大孩子可以说服教育,争取合作,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
3.婴儿可由父母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患儿的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病儿的双腿.极不合作的孩子可用床单将两上肢裹缠紧,将头部固定.小儿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
4.如果有脓,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耳道,然后再滴药.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拉直耳垂向下,年长儿应拉耳廓向后上,滴药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促使药液流入鼓膜区,如鼓膜已穿孔,药液甚至可以流入中耳腔,这对治疗十分有利.病儿滴药后要侧卧,不要马上站起来,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在滴药前还需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过冷宜稍加温,以免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5.慢性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而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调片于,慢性乳突炎则需手术治疗.
6.婴儿多仰卧,喂奶时乳汁易逆流至鼻咽部再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哺乳时必须斜抱婴儿,以防乳汁呛入中耳.
病情分析: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真是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常见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指导意见:
中耳炎的治疗原则: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4,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5,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6.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病情分析:
由于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加上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于婴儿吐奶,呛咳及拧鼻涕用力太猛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而成为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
指导意见:
婴幼儿中耳炎一旦发现,就应及时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未穿孔前只要及时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炎症很快就能控制,避免穿孔.小儿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把脓彻底地清洗出来,滴抗生素药液(氧氟沙星滴耳液),再全身用有效的抗生素,很快就能控制炎症.但抗生素的应用最少要坚持3~7日,切不可过早停药.并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溶液滴鼻,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
以上是对“小儿中耳炎怎么治”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尽快找正规的医院耳鼻喉科治疗,不要自己盲目治疗否则会影响宝宝的听力.
指导意见:
中耳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慢性者居多.中耳炎有多种,有不化脓,有化脓的,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俗称“耳底子”.人耳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儿童抵抗力低,中耳周围骨壁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通向咽部的咽鼓管较成年人的短,粗,直,这些结构上的弱点都是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当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受凉,受潮或患有心脏病,肾炎,结核时,都可诱发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最多,得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炎或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都是这一途径的诱因.细菌从破裂的鼓膜进入中耳是第二个途径,婴儿平卧吃奶时,乳汁流入耳中就是这一发病方式.还有的是通过血液循环而侵入中耳,多见于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中耳炎就是中耳长了脓包,未破溃流脓之前,耳内疼痛明显.疼痛可放散到同侧额部,颈部,顶部,牙齿或整个半边头部,婴儿全身症状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吃奶,发冷发烧,有时可发生耳后部红肿不让触摸.
一旦脓液形成,可由外耳道流出,这说明鼓膜己发生穿孔,排脓后疼痛可得到缓解,小儿不再哭闹,此时中耳炎已过极期.所以早期中耳炎不易被发现,家长应当提高警惕,当婴儿不明原因哭闹时,或找不到发烧原因时,都应想到中耳炎的可能,必要时可到耳鼻喉科作检查.因为中耳炎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中耳与周围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毗邻,仅一板之隔.有的地方相隔的骨板很薄.如果中耳有化脓性病变,可侵蚀骨壁,或通过血管,淋巴蔓延到邻近组织中,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侵入颅内,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穿孔经治疗后可以完全修复,慢性中耳炎则不然,一旦迁延成慢性,穿孔的鼓膜不愈合,就会造成听力下降或耳聋的残疾.
病情分析:
小儿中耳炎有:
卡他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常有感冒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发热和耳痛,耳流脓.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指导意见:
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
由于小儿表达上的困难,使小儿渗出性中耳炎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耳炎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造成听力的损失,或者引起其它并发症.如果医师没有适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便会有渐进性甚至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因此要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特别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进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争取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病情分析:
中耳炎是由于鼻炎,感冒引起的.体质太差,或者是患有以上疾病都可能引起以上症状!
指导意见:
中耳炎比较容易治愈!治疗中耳炎,先用双氧水清洗耳朵,再用氯霉素滴眼液,滴耳朵,很快就治好了,2毛钱一支!
温馨提示: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