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子宫内膜2.0毫米.溜血不走.淋漓不尽.有时是鲜红.有时是发黑红.吃了许多中药.各种止血药都无效,急切求止血方
2009.12.6-2010.1.25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无效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急求止血方
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分析为功血的情况。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以月经周期紊乱和子宫出血数量及性质改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裸花紫珠胶囊和宫血宁都是止血药,其功效都可以消炎、缩宫、止血。严重的话也可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刮术进行止血,请注意休息,多吃补血的食物,避免贫血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病情分析: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为崩;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漏.故《济生方》谓:“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腻或稀薄的液体,绵绵不断如带的,称为带下.至于妇女在生理发育时期,在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阴道亦可排少量分泌物,无色透明,常感湿润,属于生理现象,不为带下
指导意见:
如果你出血比较多,先看妇科,先止血,止血是最关键的,一不止血会由于失学过多造成贫血,等控制好出血您在用中药调理恢复治疗,是否住院要看您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确定了,如果症状明显最好住院治疗,用药方面一定要尊医嘱的!!
病情分析:
病情分析: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
兼见血色深红,质粘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粘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
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者,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兼见血色淡,质薄,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而胖,苔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脾虚;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红,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为肾阳虚;下血量少,色红,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指导意见: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指导意见:
2. 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茱萸各10克,菟丝子20克,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型【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面色自光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以上是对“崩漏的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崩漏带下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为崩;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漏.故《济生方》谓:“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腻或稀薄的液体,绵绵不断如带的,称为带下.至于妇女在生理发育时期,在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阴道亦可排少量分泌物,无色透明,常感湿润,属于生理现象,不为带下.
崩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脏腑虚损,不能固摄所致.带下多属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
指导意见:
妇女要注意经期保健,经前,经期不能人冷水中工作不宜过累或负重.尤其在经血多时,还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忌性生活,保证洁具卫生.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调理得当,荤素搭配,容易消化.如蛋类,猪肝,猪血,鱼类 菠菜,油菜,黑木耳,红枣等富含高蛋白及大量铁质和微量元素,混合食用可取长补短.石榴,莲子肉,芡实,榛子,胡桃肉,藕,龟肉等有补脾固经作用,可以适量选用辅助治疗.山楂,桃子,鲨鱼,蟹,洒,酒酿,辛辣等食品有活血刺激作用,不宜食用.对月经淋漓,日久不止,不要疏忽大意,不及时治疗可酿成血崩急症.更年期反复崩漏,或者绝经后又见崩漏,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崩漏经治疗停止后,需巩固一段时间,最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疗,以免病情复发.
祝早日康复
病情分析:
西医治疗
(1)止血
①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②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
③其他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但效果不理想,故仅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1)调整月经周期(血止后应用).
①人工周期治疗(见月经稀发).
②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一般用口服避孕药,服法同避孕,适用于生育年龄而无生育要求者.
③孕激素治疗:下次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用于更年期功血,连用3个周期.
(3)恢复排卵功能,是治疗青春期和生育期五排卵性功血的根本措施.
①克罗米酚(见月经频发).
②三苯氧胺(见月经频发).
③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月经周期第16-18天,每次5000-10000IU,隔日肌拄1次,共2次.
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于月经中期连续脉冲式给药,每天5mg,共3天.
(4)诱导闭经:对更年期及老年妇女用甲基睾丸素5-10mg/日,或棉酚类药抑制子宫内膜,使月经渐少直至闭经.
(5)子宫切除术:用于保守治疗无效及无需生育的重症患者.
中医治疗
基本治疗(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指导意见: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相转化,故概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认为本病为任亏损;肝肾失调所致.
一,芝麻粥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二,红米生地粥
[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三,三七粉粥
[来源]经验方
[原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四,阿胶粥
[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
[用法]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五,乌雄鸡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六,山药山萸粥
[来源]经验方
[原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英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注意事项]因热致病者忌服
温馨提示: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