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结婚1年半了,我的宝宝1生日了, 感觉从性生活开始就慢慢的发现白带增多,有异味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无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在家里能自己治疗吗
病情分析:
您好:
从您所述考虑是阴道炎的发生。
指导意见:
建议你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后,及时治疗,祝好!
我现在还在母乳期间
您好: 母乳期也要及时检查祝好!可以选择对婴儿不影响的药物,祝好!
病情分析:
白带增多,有异味,可见于阴道炎,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有很多,
指导意见:
如:滴虫,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等,建议到医院做分泌物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以上是对“白带增多有异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白带增多是一种症状,说明阴道排增加,正常阴道排出的分泌物来自子宫内膜腺体,子宫颈腺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白带增多不一定是患病,但多数是由妇科各种疾病引起,怎样区分白带增多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呢?正常的生理性白带增多,可以出现在下列四种情况;①排卵期或妊娠期间可因雌激素水平升高而使子宫颈腺体分泌增加。②行经前后由于盆腔充血使阴道及子宫分泌增加。③造爱时由于性兴奋引起前庭大腺排出透明液润滑阴道口,以得于性交。④性交时射入阴道貌岸然的精液多数流出体外,被误认为白带增多。妇科病引起的白带增多,可根据白带的颜色,质、量、臭味及症状等作初步分析,常见有下列五类疾病;①无色透明粘稠的白带如生鸡旦一样,与正常阴道貌岸然分泌物理学区别是,量多、持续时间长,除月经来潮之外,几乎天天均有大量清样白带湿内裤,结合临床表现腰痛或下腹痛,应考虑盆器发炎。亦要见于体虚者。此时最好是清妇科大夫给予诊治。②豆渣样或凝乳样白带,伴外阴奇痒难忍,即使是在大众场合也禁不住用手揉擦外阴以减轻痒感。常见于念珠菌感染,可用3%苏打水冲洗阴道貌岸然后放米可定论腾片于阴道貌岸然深处,患病治疗期间暂停夫妻生活,以免互相传染,亦可用克霉灵片口服,每次二片,每日二次。夫妇同时服药三天为一疗程。此外还有许多杀念珠菌的药,但价格较贵昂,不宜推广。可找大夫诊治选择较合理的药物。③脓性白带伴腥臭味(或稀脓水样白带)伴有阴痒,常见于滴虫或化脓性细菌感染(淋球菌等)工病毒感染急性期,④血性白带,常见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息肉,子宫颈重度糜烂、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子宫粘膜下肌瘤突出于子宫颈外口等。如果出现血性白带应立即找大夫检查出血的部位,切勿待血性白带消失后才看大夫,而致失去了直接观察血性白带来说的机会。如果是绝经后出血性白带,更应该请大夫排除癌症的可能。一般来说癌症的机会很省,常见的是炎症引起,因此请勿见到血性的带就产生惊恐情绪,甚至失眠。最明智的选择是找大夫邦忙检查清楚,即时医治。⑤黄色或洗鱼水样略带红色的白带,伴腐臭味,往往是由于某些组织坏死或变性所产生,量多时需用卫生垫者,更应注意,请大夫检查排除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体癌,子宫颈癌等。
指导意见:
正常白带的成分是由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分泌物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无异味,个体之间排出量多少不等,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的程度有关。除了生理性原因或体质下降易致白带增多外,由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则首先需要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白带异常现象
病理原因引起的白带异常,表现为白带颜色的变化及质和量的改变:
粘性白带外观虽也是无色透明,但量多质粘滞,常见于体质虚弱的女性,或因应用雌激素类药物所造成;
脓性白带有臭味,颜色发黄或黄绿色,由于化脓性感染或滴虫引起;
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不等量的血,可因宫颈息肉,子宫肌瘤,重度宫颈炎或宫内节育器等引起,若长期出现或出血量逐渐增多,应当警惕有癌变的可能;
豆渣样白带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小碎块,由霉菌感染引起,常伴有外阴瘙痒;
泔水样白带是由于宫腔、宫颈或输卵管的病变组织坏死、变性等原因所引起,应仔细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癌变的可能。
感染性白带病的治疗用药
对于非感染性白带病的治疗,须及时祛除其诱因;而在白带异常中占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患,则要针对其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滴虫性阴道炎此类白带病最为参见,外阴部瘙痒并有刺痛,甚至感觉有爬虫感,白带量显著增多,带有白色泡沫与酸臭味。可选用灭滴灵(甲硝唑)片,每日服3次,每次200毫克。
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部剧痒难忍,阴道刺痛,白带多,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可用制霉菌素栓剂(1万单位),每晚次塞入阴道,10天为一疗程。
细菌性阴道炎白带色黄量多,有臭味,伴有外阴部红肿'灼痛及尿频、尿急、尿痛。可用增效联磺片,每次服两片,每日3次;或先锋V号,每次1克,每日2-3次,7天为一个疗程。
白带病的中药治疗
白带病中医称为带下证,主要根据发病原因分型施治。
脾虚型带下色白,无臭味,患者胸闷乏力,食欲减退,大使稀,舌苔白。宜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治疗,如愈带丸'每次15克,每日两次;或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湿热型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小便黄赤,舌苔黄。宜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如治带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二妙散,每次10克,每日两次。
肝火型带下色黄量多,阴部搔痒,灼热刺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宜采用清热泻肝法治疗,如苦胆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龙胆泻肝丸,每次15克,每日3次。
肾虚型带下稀薄色谈,腰酸肢软,怕冷便溏,舌质淡白。宜采用温补肾阳的中药治疗,如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此外,对于症状轻微的带下症患者,也可选用民间的一些验方治疗:
1.白果10枚,捣碎,用煮沸的豆浆冲服,每日1次。
2.白扁豆花15克煎服,每日1次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