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方性,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隐球菌,丙酸杆菌感染.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
建议: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你好,急性期治疗
1.丙种球蛋白 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闰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但尚无对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医生倾向于用小剂量,其依据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剂量者认为急性患者对阿司匹林吸收减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剂量才能达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丰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质激素 一向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但以后发现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促进动脉瘤形成,故不宜单用强地松等皮质激素治疗.除非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素.
以上是对“川崎病会不会传染,要注意什么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川崎病不是传染病,所以它不会传染.它又叫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也就是你能看到的是皮肤,粘膜和淋巴结的病变,但是这个病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这些,它的严重之处是全身的血管病变,尤其是冠状血管的病变,也就是供应心脏活动的血管最容易出现病变.所以,一旦得病,就得重视.早期治疗,预防冠状血管的病变,定期查心脏彩超.
不传染川崎病,是1967年由日本川崎先生最早发现的,故命名为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四季均可发病,夏季尤为多见. 该病发病有六大特点:1.高热,常为不规则或弛张热,可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1~3周,高热时伴烦躁不安或嗜睡;2.两眼球结膜充血,热退时消散;3.颈淋巴结肿大,亦可伴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4.口腔和咽部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口唇渐红,干裂或糜烂,见杨梅样舌; 5.躯干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瘙痒,但无疱疹及结痂;6.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出现特征性指,趾大片状脱皮,常见于甲床皮肤交界处.本病还常出现心肌损害,发生心肌炎或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肌梗死,造成死亡.
平时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你好,川崎病有传染性,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曾怀疑尘螨传播的立克次体和疮疱丙酸杆菌(prupionilacterium acnes)是本病原因,但未补被证实;也有报道与逆转录病毒有关,曾在本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发现与逆转录病毒相关的逆转录酶活性.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多数情况下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约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近年已下降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并发感染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