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又名「胎敛疮」,多为体质过敏,为风湿所袭,搏于气血而发.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分干、湿2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红,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为「干敛疮」,偏于风热盛.如皮肤起粟,搔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它各部,为「湿饮疮」,偏于湿热重.此证常使患儿躁烦,睡卧不安,病久皮肤可有苔癣样变化,若皮损渗出液减少,肤红减退,为好转的现象.本病即「婴儿湿疹」.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怀孕时母多食辛辣炙博、鱼腥海味等发物或情志内伤,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所致.或为生后喂乳失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过食肥甘,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发.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亲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活散在的红斑、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轻者,仅有浅红的斑片,伴有少量脱屑;重者,为红斑、水疱、糜烂、浸淫成片,不断蔓延扩大,若过分搔抓、摩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渗出增多,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自觉阵发性剧痒,遇暖尤甚,以致患儿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多在1-2岁减轻、痊愈.少数可演变成小儿湿疮.诊断依据1、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2、好发于颜面,尤以双颊或额部多见,也可发于颈、肩胛、躯干及4肢.3、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浅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4、自觉剧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护理与预防1、乳母及患儿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鸡、鹅、牛、羊等发物.2、忌用热水或肥皂洗涤,如结痂较厚,先用植物油湿润,然后轻轻擦去.3、患儿不易穿化纤或毛织衣,且不宜过厚.4、忌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物.5、不易接种牛痘.乳癣,见《幼科金针》.即奶癣,发于婴儿的一种湿疮.出《外科正宗》卷4.又名胎癣、胎(疒敛)疮.多因婴儿禀性使风湿热毒蕴留肌肤而发,好发于婴幼儿之头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证见其初起者形似粟米,或散发,或密集群聚,疹色红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癣样.不起泡,不流水者称干(疒敛),偏于风热盛者;若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称为湿(疒敛),为偏于湿热者.治疗当辨证:风热盛者,则宜清热祛风;若湿热重者,宜清热祛湿,可内服消风导赤汤.外治:干型者可用润肌膏之类;湿型宜用文蛤散.相当于婴幼儿湿疹.此外,有发于女子乳晕之湿疹.俗谓之为奶癣者.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多发于婴幼儿,常因瘙痒而使婴儿哭闹不休.其实,奶癣并不是癣.有些家长却把奶癣当癣治,涂搽癣药,不但毫无好转,反而病情更加恶化.奶癣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引起的原因较多,如吃了异性蛋白质的食物牛奶、鸡蛋、面粉、鱼虾等,或因饥饱不均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而引起消化不良等.首先应该找出发病原因,只要消除了发病原因,湿疹就会日渐好转.同时要注意,在给婴儿试吃某些食物时,食量应由少到多,以便使胃肠道慢慢适应.在治疗上,若湿疹急性发作,有较多渗液时,面部可用生理盐水或3%醋酸溶液湿敷;无明显水疱或渗液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去炎松霜、4环素可的松眼膏、确炎舒松a软膏等类固醇类霜剂.如继发性感染时,可加用红霉素软膏,必要时给予抗感染等全身治疗.但应注意的是激素类药物不宜过多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外用过多会被皮肤吸收带来副作用.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