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血红蛋白H病 本病多见于东南亚,亦见于中东及地中海沿岸。我国以南方各地,尤以广东、广西多见。为α-thal1和α-thal2或HbCS基因双重杂合子。α链合成减少,β链相对过剩,聚合成HbH(β4)。HbH对氧亲和力较高,失去正常运氧功能,而且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含有较多的SH基。红细胞氧化后使β4解离成游离的β链,在红细胞内沉淀,并附着于膜上,形成HbH包涵体,使红细胞膜受损,并易被脾脏消除。红细胞寿命为正常人的1/3。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起病年龄6月~50岁不等,约半数在20岁后起病。患者出生时健康,贫血轻度,HbBarts约占5%~25%,并有少量HbH。生后HbBarts减少,HbH渐增多(5%~40%)。HbA、HbA2及HbF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HbCS,有轻至中度贫血,常伴发感染。服用氧化剂药物或妊娠时溶血可明显加重。血红蛋白7.0~8.0g/dl左右,严重时低至3.0g/dl以下。贫血呈低色素、小细胞性。靶形红细胞多见。煌焦油孵育后红细胞内可见HbH包涵体。切脾后病人红细胞内易见HbH包涵体。HbH在pH8.6或8.8电泳时,向阳极方向移动,泳速快于HbA;在pH6.5电泳时,仍向阳极方向移动。患者父母之一方为α-thal1特征,另一方为α-thal2特。近年来研究认为非缺失型HbH病(ααT/--)属重型海洋性贫血,其临床表现、血液学改变及α珠蛋白合成障碍程度均较缺失型HbH病(--/α-)严重。迄今发现的缺失型α海洋性贫血基因突变类型有16种,我国目前已知的非缺失型α基因突变类型仅HbCS和广西(CD125)二种,但非缺失型HbH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占HbH病的50%。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系调查分析。本病应与缺铁性贫血、β海洋性贫血鉴别。本病铁储备正常或增多。β海洋性贫血多伴HbF或A2增高,而本病则HbF、A2常减低(约1%~2%),并可检出HbBarts及HbH异常泳带,HbH包涵体阳性。如合并缺铁时,HbH可消失;缺铁纠正后,HbH又出现。获得性HbH偶见于白血病患者,应予鉴别。预防及治疗可参照β海洋性贫血。轻型α海洋性贫血不需治疗。HbH病因骨髓内溶血较轻,脾切除效果较重型β海洋性贫血为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