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前两天发热到39度,昨天已退烧,但昨天发现其身上有红色症子,今天到验了血,白血球28,医生说是麻症,但我在网上查其症状象风症.不知如何区分?
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1天
目前一般情况: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白血球28
你好:麻疹应该有接触史,皮疹先从耳后,发际,颈部,24小时蔓延至额面,躯干,及上肢,3日后延及下肢及足部,皮疹开始是玫瑰色斑丘疹,分布稀疏,继而加深至暗红,可融合成片,前期鼻咽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出疹后1--2天时用ELISA法测出麻疹抗体可确诊,风疹,主要为低热,出疹迅速,24小时迅速布满期躯干,四肢,手掌脚底太多无疹,部份融合后类似天麻疹,退疹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检测血清中IgM抗体和测定特异性IgG亲和力可快速诊断,
浅谈麻疹和风疹的鉴别诊断麻疹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4500万麻疹病例。从全球看,麻疹是引起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典型病例很难见到,轻型麻疹显著增多,与风疹难以鉴别。1996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和美国CDC联合召开会议,研讨消除麻疹的问题,可望2005~2010年全球消灭麻疹。在控制和消灭麻疹的过程中,对麻疹病例开展准确、及时的疾病检测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我们鉴别很易与之混淆的风疹病毒感染。本文从临床表现、血清学、病毒分离和聚合酶反应等4个方面对麻疹病毒感染和风疹病毒感染加以鉴别诊断及分析。1临床表现儿科医生对麻疹和风疹的确诊,主要依靠出疹情况来判断。麻疹的疹子开始时在耳后、额头、颈部等出现,然后逐渐向下扩展。出疹第2天就扩散到背、胸、腹,但下肢仍是散在性的疹子,疹子非常痒。与出疹子成正比,咳嗽、喷嚏、鼻涕、眼泪会相应减少。疹色淡红,直径一般小于5mm。风疹病人体温多数波动在38℃~39℃之间,一般3日内退热。部分病人出疹顺序改变,首先从上肢、腹部或后背开始出疹。约有10%的病人皮疹直径可达5mm,手心,足心可见到皮疹[2]。2血清学诊断人体受到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时,早期会出现对应的IgM,恢复期则出现IgG。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二份血清,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麻疹和风疹的IgM及IgG。实验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即可鉴别诊断麻疹和风疹病毒感染。3病毒分离和鉴定已形成单层的B95a细胞,去掉90%的生长液,分别接种病毒标本。然后37℃吸附2h,加维持液,37℃过夜,然后再更换维持液。37℃继续培养,每2~3天更换1次维持液,并且每天观察细胞病变(CPE),等CPE达90%以上时收获病毒。分离病毒后应用麻疹和风疹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即可鉴别[3,4]。4RT-PCR检测对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传统上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和病毒分离技术。病人感染病毒后,血清中产生特异IgM抗体需要一段时间,发病早期抗IgM抗体产生较少或不产生。以发病后10~14天的阳性率最高,发病初期1~3天时和恢复期时的阳性率为73%~50%,尤其在发病的当天与次日检出的IgM抗体阳性率更低。由于患者临床就诊与采血的时间往往处于发病的初期,所以临床上用IgM抗体作为确诊指标,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漏检[5]。采集标本时间以出疹前和出疹后3天内病毒的分离较高,但由于病毒分离不但费时、费力,费用高,假阴性结果也较多,而且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很少用于诊断,多用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诊断用于检测病毒基因组,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应用RT-PCR鉴别诊断标本中麻疹和风疹病毒的RNA可取得满意结果[6]:提取病毒RNA→麻疹/风疹病毒的特异引物→PCR扩增→检测PCR产物即可鉴别。提取样品中的病毒RNA,用合成的特异PCR引物,进行RT-PCR反应,以扩增病毒基因片段。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扩增结果,判断病毒基因组的有无。PCR产物还可以进一步测序,进行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某些基因序列分析,为病毒株的变异和基因分型提供信息。5小结以上4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麻疹疫苗的使用,麻疹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仅靠临床表现加以鉴别是远远不够的;ELISA法简单易行,但有漏诊现象;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虽然准确无误但费时费力,而且技术条件要求较高;PCR法建立不仅解决了标本污染,细胞培养力不能及和死、活的病毒都能检出的问题,还解决了IgM抗体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临床诊断不易辨别的混扰。当然,在进行RT-PCR实验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病人标本处理不好,有可能得不到病毒RNA,从而影响cDNA的合成,因此,最好用试剂盒来处理标本,可以避免在所配试剂中污染核酸酶,得到的病毒RNA最好立即进行RT-PCR,因为核酸酶无处不在而且除去比较困难,使RNA不易保存,而PCR扩增产物为DNA,容易保存,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故应根据自身实验室的条件把以上4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参考文献1DavidFeatherstone.麻疹:全球概述.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07-110.2史英辉,徐玉珍.出疹性疾病中风疹与麻疹IgM检测及临床特点.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9.3戚明利,吴文鹃,陈志慧.不同代次S191株麻疹病毒HA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0,13(3):129-132.4孙英杰,余宏杰,马艳,等.麻疹病人不同标本的麻疹病毒分离结果.中国计划免疫,2002,8(1):11-13.5傅燕,卢愚,张严峻.麻疹病毒H基因的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中国计划免疫,2001,7(1):20-22.6刘明团.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麻疹和风疹病毒感染的研究.广西医学,2000,22(2):226-228.作者单位:518020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稿日期:2003-06-23)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