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头晕,胀;眼涩,胀,干;牙齿胀,痛;鼻塞,干;口干舌燥;少汗;四肢无力;腰痛;背酸;浑身无力;精神萎靡;有约四年手淫史,有极重心理负担,常后悔自责;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压力很重;难以入睡,但基本不至于失眠;尿频;易紧张;半夜醒来常眼干,红;常感烦燥,浑身燥热;常口腔溃疡,口腔火气大;易努,很敏感;胃口不好,胃有时会疼.
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医生说调补气血,能否请详细说明一下,如何调补气血,有否比较好的中成药之类,或食疗,谢谢!
补充:本人体质弱,瘦,172CM,约110斤.
你好
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也就是说表现为“寒”的症状.肾阴虚的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 怎样才能辨出“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呢?我可以教你一个小窍门.肾阳虚的人除了有畏寒,肢冷等虚寒证候外,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淡红,淡白或淡紫;而肾阴虚的人不但没有上述虚寒证候,反而会有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虚热证候,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红,深红或深红紫.有了“舌质的颜色是偏深,还是偏浅”这一可靠的指征作为鉴别要点,你的辨证就会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你是“肾阴虚证”,那我就无能为力了.因为那不是我的特长,而是我的兄弟“六味地黄丸”的拿手好戏.
另外,我还得给你介绍一下我家族里的姐妹们.我的姐妹们虽然作用都差不多,都是主攻“肾阴虚证”,但又各有特点:“明目”妹妹(明目地黄丸)擅长克制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疾;“杞菊”妹妹(杞菊地黄丸)擅长克制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疾;“麦味”妹妹(麦味地黄丸)增长克制肝肾阴亏的咳喘痰嗽等疾;小妹(知柏地黄丸)别看年纪最小,可她降虚火的功能最大.
肾阴虚可以吃哈士膜,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药物则有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如果吃药期间 和女友做爱会减弱疗效.
阳虚 食疗和中成药加强治疗效果: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或右归丸,右归丸为纯补肾阳之品,可能较容易上火
食疗:注意饮食,不吃生冷.可多吃韭菜,大蒜等补阳的蔬菜.冬天到了,可多食用羊肉,狗肉等肉类以补助阳气.平时可以多用杜仲,巴戟天,锁阳等补阳药褒汤,药物加食疗增强治疗效果.
再给你提供一些补肾阳的中药和药膳,可供你参考:
一,补肾阳中药:
鹿茸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妇女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筋骨无力等症.成药中参茸三肾粉,龟龄集,龟龄丸等,鹿茸均为主要成分.根据现代研究,鹿茸含激素,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可增进性腺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消除疲劳;促进溃疡和创口的再生,加速愈合,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0.6克--3克.
仙灵脾 也称淫羊藿,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阳痿,妇人宫冷不孕,肾阳虚性高血压,更年期症候群,腰膝无力,牙齿松动,头发脱落以及风湿筋骨疼痛等症.根据现代研究,仙灵脾主要含有淫羊藿甙等,仙灵脾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精液分泌,降血糖;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5克--15克.
肉苁蓉 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阳痿早泄,妇人宫冷不孕,带下血崩,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老年虚弱,病后,产后肠燥便秘者.根据现代研究,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结晶性中性物质,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30克.
菟丝子 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腰膝酸痛,遗精,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症.成药中滋补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菟丝子均为主要成分之一.根据现代研究,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样物质,动物实验有收缩子宫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15克.
海狗肾 有温肾壮阳,益精补髓的作用,用于肾虚阳痿,不孕等性机能衰弱以及腰膝冷痛等症.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3--6克.
海马 有温肾壮阳,调气活血的作用,用于肾虚阳痿,遗尿,虚喘以及治肿瘤和疔疮等症.成药中海马补肾丸即以此为主药.动物实验表明,海马确有兴奋性机能的作用,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势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正常小鼠子宫及卵巢的重量增加.其提取液也表明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弱,但优于蛤蚧.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3克--6克.
冬虫夏草 既能养肺阴,又能补肾阳,为平补阴阳之品,用于肺痨咳血,阳痿遗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虫草有平喘作用,对心脏,肠管和子宫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有镇静和催眠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5克--10克.
巴戟天 有温肾壮阳,益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及风湿病等.现代研究表明,巴戟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汤剂用量为6克--15克.
仙茅 有温补肾阳,除寒湿暖腰膝的作用,用于阳痿,腰膝冷痛等症.本品汤剂常用量为3克--10克.因本品有小毒,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阳起石 长于补肾气,暖下焦,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等症.本品多入丸散剂,常用量为3克--10克.
枸杞子 既能养血益阴,也能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遗精,也可治疗头晕眼花,糖尿病等.汤剂用量为4克--10克.
补肾药物还有很多,如韭子,锁阳,覆盆子,蛤蚧,雄蚕蛾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二,补肾药膳:
1,参茸鸡肉汤
【用料】高丽参5克,鹿茸3克,鸡肉100克.
【制作】高丽参切薄片.鸡肉洗净,去皮,切粒.将高丽参,鸡肉与鹿茸片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大补元气,温肾壮阳.用于元气虚极,肾阳虚衰,症见畏寒肢冷,阳萎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
2,巴戟杜仲海龙瘦肉汤
【原料】巴戟天60克,海龙15克,杜仲15克,猪瘦肉300克.
【制作】 将巴戟天,海龙,杜仲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用法】饮汤吃肉.
【功效】补肾壮阳.用于肾虚阳衰,症见性欲减退,举而不坚,早泄遗精,腰膝酸软者.
3,锁阳壮阳粥
【原料】锁阳10克,精羊肉100克,大米100克.
【制作】
1.将羊肉洗净细切.
2.先煎锁阳,去渣,后入羊肉与米同煮为粥.
【用法】空腹食用.大便溏泻及早泄者慎用.
【功效】温阳补肾.适用于平素体阳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阳痿,老年便秘等症.
4,核桃仁炒韭菜
【原料】核桃仁50克,韭菜,香油,食盐,各适量
【制作】
1.将核桃仁用香油炸黄.
2. 将韭菜洗净,切成段后,放入核桃仁内翻炒,调入食盐即可.
【用法】佐餐随量食用.
【功效】补肾助阳.
5,复元汤
【原料】淮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 ,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克 ,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葱白3根,生姜,花椒,料酒,胡椒粉,八角食盐各适量.
【制作】
1. 将羊脊骨剁成数节,用清水洗净;羊肉洗净后,氽去血水, 再洗净,切成5厘米厚的条块;将淮山药,肉苁蓉,菟丝子,核桃仁用纱 布袋装好扎紧;生姜拍破;葱切段.
2. 将中药及食物同时放入砂锅内,注清水适量,武火烧沸,打去浮沫; 再放入花椒,八角,料酒,移文火继续煮,炖至肉烂,出锅装碗,加胡 椒粉,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用法】佐餐用.
【功效】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肾精亏损之耳鸣眼花,腰膝无力, 阳痿早泄等症.
6,附片蒸羊肉
【原料】鲜羊肉1000克,制附片30克,葱姜,料酒,肉清汤,食盐,熟猪油 ,味精 ,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
1.将羊肉刮洗干净,整块随冷水下锅煮熟,切成肉块.
2.取大碗1只,放入羊肉(皮朝上),附片,料酒,熟猪油,葱节, 姜片,肉清汤,食盐,然后隔水蒸3小时.
【用法】食用时,撒上葱花,味精,胡椒粉即成.可单食或佐餐.
【功效】补阳强心,壮骨.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心悸,畏寒,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尿清长,关节冷痛,阳痿.
【宜忌】本品适宜于冬季食用.阴虚火旺,颧红唇赤,虚烦不寐,潮热盗汗者忌服.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你提供有用的参考!
什么是虚火?
上火可按病因病机不同,分为两类症候,即实火和虚火.
实火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实火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燥,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可有芒刺,脉实滑数.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强肾兴阳,甘温除热为原则.
综上所述,实火和虚火不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而且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如果不管上火是实是虚,而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败火,则有可能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上火时,首先分清实火还是虚火后,再决定治疗方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虚火是上火统分的一种.上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
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温馨提示:
常用淡盐水漱口,经常湿润口腔,避免口腔干燥。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