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是致病菌穿过泪囊壁侵及其附近组织,或施行鼻泪管探通术不慎穿破泪囊造成感染。属中医漏睛疮范畴。[临床表现]自诉泪囊区红肿疼痛,或有发热。检查见泪囊区皮肤红肿发硬,并有压痛。肿胀可蔓延至眼睑,鼻根及本侧颊部,患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数日后形成脓肿,甚至破溃流脓。或者急性炎症消散后,皮肤愈合不良,形成瘘管。[诊断]有慢性泪囊炎病史,或作过鼻泪管探通术,突然泪囊部皮肤红肿发硬,疼痛拒按,即可用出诊断。[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疗效更佳。1.西医药治疗(1)未成脓肿时,予以抗生素治疗。(2)局部热敷,每日2-3次。(3)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并插入引流条。(4)炎症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但可能已不适合作吻合术。如有瘘管,应同时切除。2.中医药治疗(1)风热上攻:患处红肿疼痛,头痛泪多,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方药:连翘、牛蒡子、赤芍、归尾、川芎、栀子各12克,大黄、羌活、防风各10克,甘草8克,薄荷6克。(2)热毒炽盛:患处红肿坚硬,痛而拒按,红肿蔓延,身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治法:清热解毒,消淤散结。方药:黄连1O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2克。酌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穿山甲、皂角刺等。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