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月经不调首先要明确原因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两大类: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是下后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2、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脏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内分泌制剂或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均可能发生月经不调。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出现闭经。此外,某些妊娠期异常出血也往往被误认为是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为"月经衍期","经乱",是指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超过7天者,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可连续2-3个周期提前后出现1次错后,也可推后2-3个周期后又出现1次提前,没有一定规律。其主要伴随症状有经行不畅,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头晕耳鸣,腰膝酸痛等。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导致血海蓄意失常。其病因则有肾气亏损,肝气失调,脾气虚弱等,以肾虚肝郁常见。由于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病因在于忧思,抑郁或多产,房劳,因此要注意调情志,节嗜欲。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要节制生育和节欲防病。治宜疏肝补肾,调理气血。月经不调有以下两种证型:一,肝郁型:经来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纳呆食少,嗳气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二,肾虚型: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淡暗,质清,腰骶竣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弱。治法:补肾调经
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发生异常改变。大多数妇女28~30天行经一次,但提前或延后7天以内仍属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一般3~7天,一次月经出血量约为30~50毫升。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过少等。[临床表现]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经质等不规律的变化,并可伴有头晕、腰酸、小腹隐痛或胀痛、心烦易怒、畏寒喜暖等。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1)血热内扰:月经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渴,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加减(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芍10克生地20克青蒿10克黄柏10克炒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2)气不摄血:月经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治法:补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白参10克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10克)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1)血寒凝滞: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调经方药:温经汤(人参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肉桂5克莪术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2)肝血亏虚:月经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调经方药:大补元煎(人参10克山药24克熟地15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山茱萸15克枸杞10克炙甘草10克)(3)肝气郁滞:月经量少,色暗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制香附10克乌药10克丹皮10克甘草10克)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先或后,均超过7天以上,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1)肝气郁滞:月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法和方药同月经后期“肝气郁滞”型治法相同。(2)肾气不足: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神疲乏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弱。治法:补气调经方药:固阴煎(人参10克熟地15克山药24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4.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1)气不摄血: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治法:补气摄血固经方药:举元煎(人参10黄芪30克白术10克升麻6克炙甘草10克阿胶10克焦艾叶10克乌贼骨15克炮姜6克炒蒲黄10克续断10克)(2)血热内扰: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止血方药:保阴煎(生地30克熟地2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山药20克续断15克甘草10克)(3)瘀滞胞宫:经来量多,或多时不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失笑散(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益母草10克)5.月经过少:经期虽准,但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天,经量少。(1)肝血亏虚: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或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红,脉细。治法:养血调经方药:滋血汤(人参10克山药20克黄芪30克茯苓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2)肾阳亏虚:月经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稀,腰脊酸软,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质淡,脉弱或沉迟。治法:补肾养血调经方药:归肾丸(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枸杞10克山萸肉15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3)瘀滞胞宫:月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弦涩。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方法:桃红四物汤(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20克)(4)痰湿阻滞: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稠,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白带多粘稠,苔白腻,脉滑。治法:化痰燥湿调经方法:苍附导痰丸(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苍术10克香附10克胆星10克枳壳10克神曲10克生姜三片)[诊断依据]1.月经先期(1)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2)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2.月经后期(1)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2)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3)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3.月经先后无定期(1)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均超过7天以上,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2)月经周期紊乱应与青春期、更年期月经紊乱相区别。(3)妇科检查及B超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测基础体温、阴道涂片、宫颈黏液结晶检查以了解卵巢功能情况。4.月经过多(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增多,在50毫升以上,或时间超过7天。(2)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排除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3)排除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月经过多。5.月经过少(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不足30毫升,甚或点滴即净。(2)本病应与早孕相鉴别。(3)排除因结核病引起的月经过少。
温馨提示:
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时要防止房劳过度,经期绝对禁止性生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