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的宝宝满6个月,从昨天上午开始37.5度,然后一直在38-38.5度之间,昨晚夜里两点还烧到39度,到现在还是38.5度,已经吃了百服宁了,我该怎么办|?
您好,要退烧.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外感温热邪毒,邪热亢盛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用于小儿发热的中成药很多,应该根据什么选择不同的中成药呢?小儿发热是临床的一个常见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有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也有其它因素导致的发热。中医治病很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法。同是一个发热症状,因其病因不同,临床伴随症状亦随之有别。所以,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对小儿发热初起,临床主要为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即中医所说的邪热在表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表剂。常用药有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金丹片、桑菊银翘散、小儿清热灵、妙灵丹等。对发热持续较高的患儿,且伴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乏力、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等,属中医邪热亢盛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之品。常用药有小儿牛黄散、小儿羚羊散、紫雪散、至圣保元丹、清开灵口服液、小儿清热散等。对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高热惊厥或神昏者,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之剂。常用药有小儿急惊粉、牛黄清宫丸、回生救急散、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等。对小儿发热后期,体温渐退,其它症状好转,但仍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尿黄者,中药应选择滋阴清热之剂。常用药有青蒿鳖甲片、养阴清肺膏等。总之,小儿发热时可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选择适当的中成药治疗。但小儿热势较高时,多数中成药不能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临床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其它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西药降温等。对感染所致的发热,可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其它药物治疗。食积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食积一证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食积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时常会听到一些孩子的妈妈诉说,孩子因为乳食过量而出现发热。会有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乳食过量会使孩子发热呢?小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薄弱,消化液分泌的少,胃肠道的吸收能力较差。而小儿时期乳食又不能自节,如果家长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乳食入胃以后,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停滞于胃肠,会损伤脾胃而形成食积。乳食积滞日久,会郁而化热,热与积滞相合,会产生内热,内热不能及时排除,势必会外发而导致发热。同时还伴有腹胀腹痛、嗳气、大便酸臭、排便不畅等症状,有的患儿还会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实、容易出汗等表现。小儿食积发热一般热势不会太高,多表现为低热,口渴。对这种发热的治疗,应抓住病机本质,着重在于消导食积,食积得以消导,发热会自然而退。常用消导食积的中药有:鸡内金、神曲、麦芽、焦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半夏、炒枳壳、木香等。对内热较重的患儿可加用黄连、生石膏、炒山栀、连翘等。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推拿、捏脊等方法治疗,效果也很好。需要提示孩子的妈妈,对小儿的喂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最好定时、定量,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要过多进食肉类食品,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发生食积。孩子一旦出现食积发热,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也不必急于应用退热剂,最好请中医来治疗。小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安排必须合理。小儿发热的饮食调摄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发热患儿的饮食。(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米汤的水分充足,易于消化吸收。(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祛暑的作用,服之既能补充营养,又利于毒素排泄,从而可以协助退热。(3)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后食用。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4)西瓜汁:西瓜汁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5)鲜梨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患儿。(6)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补充体内营养的需要,还可以中和体内毒素。总之,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可以按前面述及的基本原则,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来安排。如果患儿发热而食欲不好时,不要勉强喂食,但要尽量补充水分。另外,在小儿发热期间不要任意增加平时未曾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供参考。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