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大夫您好,我的症状是 游走性疼痛,手脚感觉明显,还有肚子两侧,经常出现刺痛,线性疼痛,感觉像血管爆裂一样,睡觉前后都会加重,特别是早起,会无力,发麻。起因是一次突然高烧,伴随例假,肚子当时特别疼,高烧不退。病期一年半,期间检查过妇科,有盆腔炎,开始也只是指端轻微疼痛,后来经过治疗盆腔炎好转,但疼痛开始范围更大,疼的更厉害。妇科大夫说盆腔炎不会引起身体四肢疼痛。现在拍b超没问题,肚子还是疼。身体还是疼,一跳一跳的疼。在北京解放军医院查过风湿,肌炎,均没有问题。中医说是痹症,吃两月中药没效果。:
想得到的帮助: 应该看西医还是中医,看哪一科,大夫有没有看过类似的病。跪求答案啊,我还在上学,好难过。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可以由于有骨关节炎或有类风湿疾病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的.
指导意见:
一般的情况是需要做i一下检查的,常见的检查是拍片检查和做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的,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治疗的.需要平时注意保养.
病情分析:
全身多处疼痛也称身痛,是指分布广泛、程度不等、性质不一、
指导意见:
不能用“神经炎”等诊断解释,也不能简单地称为“游走痛”“风湿痛”的四肢和躯干疼痛。对于多处疼痛应多从全身性疾病考虑,但也不能忽略局部病变的可能。
以上是对“身体游走性疼痛,很痛苦”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指导意见:
您好,感谢您到平台进行咨询,根据您的描述,西医没有特别好的方法,中医属于行痹,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0g茯苓15g秦艽15g葛根10g麻黄10g桂枝10g当归10g羌活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0g方解:方中防风、秦艽、羌活祛风通络;桂枝、麻黄温经散寒;当归活血通络,养血祛风;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枣和中调营。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加减法: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白芷10g,威灵仙10g,川芎10g;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10g,牛膝10g;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续断10g。
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2g稀莶草15g川芎10g海桐皮15g桂枝10g海风藤20g白芷10g木香6g(后下)甘草5g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稀莶草、海桐皮、桂枝、防风、防己、海风藤、白芷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木香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加减法:风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体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鸡血藤15g,千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如关节渐肿,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营卫不和证
证候: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麻木不仁,恶风,汗出,头痛,项背不舒,发热或微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营和卫,祛邪通络。
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白芍15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秦艽12g海风藤15g独活12g方解:方中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和营敛阴,桂、芍同用,调和营卫以使腠理密固;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大枣佐白芍以和营,甘草以和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助黄芪以固表,且二者同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资化源;防风、独活、海风藤、秦艽以祛风通络。诸药共用,有调营和卫、祛风通络之功。加减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细辛3g,威灵仙10g;项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血虚风痹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筋惕肉隅,肢体麻木或肌肉萎软,面黄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或薄少,脉缓细弱。治法:益气养血,祛邪通络。
方药: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鸡血藤20g桂枝10g牛膝10g茯苓10g独活12g甘草5g
方解:方中以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牛膝养血活血;鸡血藤养血通络;桂枝祛邪通络;独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血、祛邪通络之功。
加减法:气血虚较甚者,加熟地15g,丹参20g,人参5g;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肢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防风10g,制川乌10g,蕲蛇10g。
以上各证,若夹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猫爪草等;若夹瘀者,可加桃仁、红花、田七、姜黄、土鳖虫等;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姜黄、露蜂房、马钱子等。
温馨提示:
平时要经常清洗外阴,勤换内裤,经常保持外阴部的卫生。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