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又称肌衄,是因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以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压之不退色为主要的病证。临床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崩漏等症。紫癜在中医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在西医则为散在于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其中主要见之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此外,血液病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胶原形基本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传染性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都可表现为皮肤紫斑。皮肤紫斑为本病的主要证候。初起色红,日久现见紫色,压之不褪色。小如针尖样斑点,大则融合成斑块,可遍布全身而以四肢为主,紫斑可突然发生,并常反复发作。基本病因是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火热、淤血犯于肌肤、血脉。可分为:血热妄行、阴虚内热、气虚不摄、淤血内阻四型。原发病因外感时邪风热湿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表化热化火,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饮食不节过多饮酒,过食辛辣煎炒、鱼虾腥腻之品,酿湿生热,胃火内?,火热迫血妄行。或过食生冷瓜果,损伤脾阳,气虚不摄,皆可血溢肌表形成紫癜。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动血。或思虑伤脾,血失统摄,溢于肌表。劳欲过度脾肾劳伤,久病不愈,以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或气虚不摄,或久病入络,淤血内阻,血不归经,溢于肌表形成紫癜。继发病因淤血离经之血瘀阻,既是紫癜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血不归经,紫癜不愈的继发病因。积聚脏腑失和,积聚日深,肝脾受损,统摄失司,则血溢肌表而成紫癜。目前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明显,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同时伴随激素的减量,血小板也随之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脾切除手术危险性大,患者本身难以接受。脾是人体免疫器官,切脾后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痛苦,切脾后的复发率在58%左右。临床实践和探索中发现该病多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邪毒内蕴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血液渗于脉络之外,留著于肌肤之间,形成紫癜。若邪毒蕴结于内,常因血随火升,上出清窍而为吐衄,移热下焦,灼伤阴络而见便血、尿血。对这种固定组织的侵害疾病,如果反复发作拖延持久,就会产生一系列病变,即使给了它抗体,抗原抗体结合成为复合物,仍然对身体有伤害,这种免疫复合物造成的疾病,其特点就是极易复发。针对该病特点,以调理机体免疫功能,以滋阴、养肾、活血、凉血、养血为治疗原则,可以刺激骨髓生成血小板增加,促进血小板成活,改善血小板功能;清除抗原体复合物,使血小板破坏减少;加速血浆复钙时间,降低血管脆性,使出血倾向减少等多种功能。调摄护理.发病急,出血较多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预防感冒。观察紫癜的部位、大小、色泽,注意有无新鲜紫斑出血及其它部位的出血。伴齿衄者,应保持口腔卫生,可用中药银花、甘草煎汁漱口。注意观察患者的脉象、气息、神色、肢温、血压,若见剧烈头痛、烦躁或昏迷,瞳孔忽大忽小,血压下降,肢厥脉微,可能为颅内出血,应立即进行抢救。患者饮食宜清淡而有营养,忌食辛燥动火及诱发紫斑之物。血热及阴虚患者,可辅以绿豆、百合、藕粉、莲子、西瓜、梨等清热养阴、生津止血,并多食新鲜蔬菜。气虚患者可辅以大枣、山药、花生等健脾益气。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