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妈妈整个人看上去面黄饥瘦,黄疸很高,并且血色素不到5克。去看了曙光医院肝病科名医,除了肝穿刺,什么必要的检查都做了,也没到底查出来什么。所以下一步只能做肝穿了。但是听说做这个很伤肝的,怕老妈受不了。想问问专家,是否可能会是胆道毛病,应该先到胆道科做检查,如果胆道科也查不出毛病的话再去做肝穿好一点呢?谢谢了!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治黄去湿热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治黄分阴阳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治黄必治血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养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治黄需解毒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
温馨提示:
应早期接种疫苗,预防肝炎。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