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婴幼儿及青少年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病因】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1.先天性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生后2个月的婴儿粪便排出铁比从食物中摄入铁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发病机制】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1.对造血的影响经小肠吸收的食物铁或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经运铁蛋白转运至幼红细胞及储铁组织。幼红细胞摄取的铁在线粒体内与原卟琳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因此,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严重铁缺乏必然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人体血红蛋白铁约占机体总铁量的70%。余下的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在肝、脾、骨髓等组织称储存铁,当铁供应不足时,储存铁可供造血需要。所以铁缺乏早期无贫血表现。当铁缺乏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竭时,才有贫血出现。故缺铁性贫血是缺铁的晚期表现。2.对非造血系统的影响体内许多含铁酶和铁依赖酶,如细胞色素C、过氧化酶、单胺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这些酶控制着体内重要代谢过程。其活性依赖铁的水平。因此,铁与组织呼吸、氧化磷酸化、胶原合成、卟琳代谢、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功能、神经介质的合成与分解、躯体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有关系。铁缺乏时因酶活性下降(可开始出现于缺铁的早期),导致一系列非血液学改变。如上皮细胞退变、萎缩、小肠粘膜变薄致吸收功能减退;大脑皮质层、下丘脑5-羟色胺、多巴胺等介质堆积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坏死、T4分泌减低;细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引起抗感染能力减低。【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头发枯黄、倦怠乏力、不爱活动或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常有食欲不振、少数有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反甲、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红细胞体积小、含色素低。骨髓涂片可见幼红细胞内、外可染铁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16ug/L)。血清铁减低(<10.7u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减低(<0.15)。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9umol/L)。【治疗原则】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是铁剂。铁剂多采用口服,如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有严重胃肠反应或吸收不良者,给予右旋糖酐铁肌内注射,其疗效与口服同。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70g/L者,可多次少量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护理评估】1.病史向家长了解患儿的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有无因饮食结构不合理或患儿偏食导致铁长期摄入不足;小婴儿贫血询问母亲孕期有否贫血,有无早产、多胎、胎儿失血等引起先天储铁不足的因素;还应了解有无因生长发育过快造成铁相对不足及患儿有无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反复感染使铁丢失、消耗过多及吸收减少现象。2.身心状况检查患儿贫血程度轻重,有无皮肤粘膜苍白、头发枯黄、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烦躁、头晕耳鸣等表现,贫血较重者要注意有无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体征,还要了解患儿有无精神改变、异食癣等。3.辅助检查了解血液检查结果,有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下降。【常见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3.知识缺乏与家长及年长患儿的营养知识不足有关。【预期回标】1.患儿的活动耐力逐步提高。2.家长及年长患儿能叙述致病原因,并能主动配合治疗,纠正不良饮食习惯。3.家长能正确选择含铁较多的食品。【护理措施】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本病病程较长,贫血程度一般较轻,患儿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2.合理安排饮食①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会导致本病,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②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酸盐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③婴儿膳食种类较少,且多为低铁食品,应指导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仅有1%--22%,应提倡人乳喂养婴儿。④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及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mg/(kg·d)。⑤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3.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①剂量以元素铁计算,口服量为4~6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为2~6个月。长期服用可致铁中毒。②由于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③可与稀盐酸和(或)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品同服。④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⑤观察疗效: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投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③注射铁剂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内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偶见注射右旋糖酐铁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应观察1小时。4.健康教育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及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缺铁贫血而诱发的智商减低,学习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和训练。【护理评价】①患儿的血红蛋白、活动耐力是否逐渐增加,何时恢复正常;②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否纠正;③家长是否已能正确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