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孩子最近老是哭,拿手去抓耳朵,我们看着耳道那里也有点红红的。带他去看医生,诊断说是分泌性中耳炎。我和孩子他爸都没换过这个病,所以不是很了解,我想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下次好做防范。
希望得到的帮助: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较复杂,多以咽鼓管通气障碍为始动因素,以致鼓室通气及引流不畅,形成负压,中耳黏膜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黏膜水肿,鼓室积液。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
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1/3~1/2,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的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3、免疫反应
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存在,并在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黏膜的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I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瘀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黏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黏膜渐恢复正常。
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因病程不同而以其中某种成分为主。一般认为病程早期为浆液性。后期为黏液性。“胶耳”积液甚为黏稠,呈灰白或棕黄色,含大量蛋白质,如糖蛋白及核蛋白,由于糖蛋白为高分子蛋白,故液体呈胶胨状。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而引发的听力下降的非化脓性的炎性疾病,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率比较高,患病人群覆盖范围也比较广。其主要的病因是中耳的积液引发炎症,从而影响听力或者导致耳道疼痛等症状。下面一起看一下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吧。
1.机械性阻塞
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如: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长期的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通等,以及很少见的鼻咽白喉、结核、梅毒和艾滋病等特殊感染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等从而引起本病。
2.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
小儿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的管壁甚易发生塌陷,导致中耳负压。细菌病毒感染、放射性损伤、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从而致咽鼓管开放阻力加大,也被认为是分泌性耳炎的原因之一。此外Ⅰ、Ⅲ型变态反应均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过敏引起的咽鼓管黏膜水肿,管腔闭塞有关。
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很有可能导致失聪的现象出现。其诱发因素也很多,平时不注意耳部卫生、细菌感染,或者是其他器官出现病变累及中耳,或者是钝器损伤中耳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其诱因很多,因此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以上是对“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目前医学界大多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一、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二、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三、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的肿胀,分泌性中耳炎检查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四、变态反应可以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五、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1、免疫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 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
2、咽鼓管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 现漏出液。
3、感染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 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温馨提示: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