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小女儿现在满两岁了,经常烦躁不安,对身边的东西也没什么好奇心,反应慢,脸蛋跟嘴唇也偏白。我担心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就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出来的结果却是缺铁性贫血。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希望得到的帮助: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如下:
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
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影响因素:①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因此小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所以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都可存在这类因素。②胎儿与母体,或于双胎中的另一胎儿进行输血。③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脐带结扎是否延迟。
另外,母亲妊娠期间有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
2.饮食缺铁
人乳的含铁量、铁的吸收率较高,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
3.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小儿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一般婴儿会动用储存的铁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出现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早产儿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需要在食物中额外加铁。
4.长期少量失血
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可不额外补充铁剂,不致发生贫血。但长期慢性失血时,铁的消耗量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1岁以内婴儿,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生长所致的血容量扩充,小量的慢性失血可以导致贫血。另外,小儿每日饮超过1L用未经煮沸的鲜牛乳,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因此每日饮用的鲜牛乳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此外,胃肠道畸形、息肉、溃疡病、钩虫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少女月经量过多等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5.其他原因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长期呕吐和腹泻、肠炎、脂肪痢等,影响营养的吸收。
贫血是指红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低,缺铁性贫血是指制造血红蛋白所需要的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2岁以下的小儿更为多见,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
铁是合成血色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内铁的来源主要是食物以及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所释放出的铁。小儿发生缺铁性贫血原因有:
(1)体内储存铁不足。正常新生儿体内储存铁以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一般只够生后4个月的需要,早产或双胎新生儿体内储存铁少,因而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摄入量不足。婴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铁的需要量也相对地较大,因人乳中含铁量不足,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若4个月以后不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则易导致缺铁,牛奶中的铁吸收率比人奶低,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铁的丢失过多。长期少量的出血(如钩虫病),慢性腹泻等,会使铁的丢失增多或铁的吸收障碍。
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病多在6个月至3岁,大多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
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及粘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
2.造血器官的表现:
常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病程越久,此症状越明显,但很少出现超过中度的肿大。
3.神经精神变化
轻者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
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breath bolding spells)。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
4.对代谢的影响
出现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以及影响DNA的合成。
症状: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胃酸分泌减低,小肠粘膜功能紊乱,舌乳头萎缩。小儿较少见异嗜症。
5.心脏功能变化
血红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此为贫血的一般表现。
血红蛋白下降至40g/L以下,合并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发心力衰竭。
6.易发生感染。
以上是对“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小儿缺铁性贫血以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为原则。
1.铁剂治疗
注意维生素B12、叶酸对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无效,不可滥用。口服铁剂,口服无机盐最经济、方便和有效;注射铁剂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病儿。
2.去因治疗
饮食不当者,必须改善饮食,合理喂养。对肠道畸形、钩虫病等在贫血纠正后应行外科手术或驱虫。鲜牛奶过敏,可改为奶粉、蒸发乳、水解蛋白奶粉等。
3.输血
适应证:重度贫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
原则: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或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每次2~3ml/kg。
心力衰竭严重者用换血法,以浓缩的红细胞代替全血。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