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关于疝,自古以来中医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成书于战国时期,并秦汉以来历代多有增补疏注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已有疝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冲疝﹑狐疝﹑颓疝﹑厥疝﹑瘕疝﹑贵疝﹑癃疝等种疝的记载,并指出督脉为病.后至清代,所编著的《类证治载》中,对于疝更有描述:“疝气者,小腹坠痛,控引睾丸,见证于肝,而有原于任脉.故经谓:任脉为病,男子内经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经言七疝:冲﹑狐﹑癫﹑厥﹑瘕﹑癃也.”意思是说疝患者的下腹坠痛,并牵制睾丸作痛,认为疝的发病与肝病相关,并原于任脉失常.任脉在中医学上属于奇经八脉,是一条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进入阴毛部,沿着腹﹑胸﹑﹑颈部的正中线上行,至下唇中央分为两支,环绕口唇,经面部至眼眶下的经络.任脉致病,男子可形成七种疝:冲疝﹑狐疝﹑厥疝﹑癫疝﹑瘕疝﹑贵疝﹑癃疝;而女子疝则称为带下瘕聚.《类证治载》一书中对于疝的认识与《黄帝内经》的说法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黄帝内经》将疝之为责于督脉,并列颓疝而列有癫疝而已.
中医对于疝的认识与西医虽然难于完全对应,但中医毕竟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早于西医千年以.此外,历代中医对于疝的认识均有所发挥,并有一些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中医所说的七种疝,它们究竟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疝,有的还需在进一步考证和探讨,从临床上看,有的中医划归疝者,在西医上并不属于疝气的范畴.本书就比较常见的狐疝﹑水疝﹑血疝﹑癫疝等四种疝,从中医角度予以扼要介绍.
温馨提示:
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通畅,预防制便秘。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