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铅量过高怎么办?
铅中毒的处理:
(1)I级70u/dl; 注射CaNa2EDTAt和BAL,
2,铝中毒的处理:
(1)药物排铝:DFO(金属螯合剂)静滴;金属解毒剂口服EDTA,DTPA,BAL注射或口服DHB使铝排出.
(2)运动也促进铝的排出.
铅含量过高不仅影响儿童体格发育,更重要的是阻碍儿童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铅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废气污染,土壤,尘埃,食物,动物体内,饮料及玩具等.
专家发现,儿童铅超标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人没有注意到铅污染的危害.例如有的大人喜欢带小孩到马路上玩,汽车尾气容易导致小孩铅超标;自来水管为铁管,铁管里含铅量相对较高,对小孩有一定影响;另外,部分小孩喜欢吃皮蛋,爆米花等铅含量过高的食品,接触化妆品,染发剂等含铅量高的物品,玩具,甚至把铅笔咬在嘴里,都容易造成铅超标.
如何防止铅污染损害儿童健康?首先要杜绝有铅汽油的使用,截断铅污染来源.在饮食方面,应避免儿童食用膨化食品,薯条,松花蛋和爆米花等高铅食品,多食用海带,菌菇等食品.平时也要尽量减少儿童在马路,汽车站,加油站的逗留时间,避免他们接触废旧电池,看书写字后尤其在使用铅笔和彩笔后一定要督促小孩勤洗手.
平时多吃些绿豆可以排重金属
10种有助排铅的食物
虾皮——每500克虾皮的含钙量高达250 克,而钙有助于铅的排泄.
牛奶——所含的蛋白质成分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从而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
豆制品——含有大量的质地优良的蛋白质成分,可起到与牛奶相同的妪铅作用.
茶叶——含有鞣酸等物质,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可溶性物质,并随尿液排出体外.
胡萝卜——含有大量的果胶,可减轻铅在体内的毒性,减少铅的吸收.
大蒜——具有化解铅毒的作用,能减轻铅对人体对铅危害.
牛肉——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和钙,都可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
动物肝脏——含有20 左右的蛋白质和丰富的钙,对防止铅中毒大有帮助.
维生素——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可抑制人体对铅的吸收起很大作用.维生素C 与铅结合生成难溶于水而无毒的盐类,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常人每天至少应摄入150毫克维生素C;对已确诊为铅中毒者可增至200毫克.
木耳——具有良好的抗癌功效,并具有清除铅毒的功能,经常食用,可有效地清除体内的铅毒及其它有害物质.
铅超标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其中包括说话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身高或患上轻度贫血,还会引起孩子的多动症.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定义将儿童血铅水平分为5级
I级:<0.483umol/L(10ug/dL)
IIA级:0.483—0.676umol/L(10~14ug/dl)
IIIB级:0.724—0.917umol/L(15~19ug/dl)
III级:0.965—2.123umol/L(20~44ug/dl)
V级:≥3.78umol/L(70ug/dl)
I级为安全的血铅水平,II~V有不同程度的铅中毒
I-III级血铅水平表,每3个月复查一次,同时注意,少吃含铅食物(如燥米花,烤薯片等),还要避免接触含铅的东西,远离含铅污染的场所,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含钙,含铁(如鱼,肉,蛋,血,肝,黑木耳)含锌食物(肉,海产品)及含果胶食品如橙子,胡萝卜,苹果,香蕉等.V级请即到儿科医院作排铅处理,要作药物驱铅.
如果孩子确实是出现铅中毒的症状,你可采取以下措施:
如果发现孩子血铅超标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采用营养补充剂,或服用有促进排铅,抗铅作用的保健食品,以减少铅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
三个月以后,再云复查一次血铅.
建议:即使你的孩子没有发现铅中毒,为了他的健康,也应定期进行铅筛查,最好每六个月查一次
驱铅:
1 驱铅食物
由于铅在体内的吸收途径与钙,铁,锌,硒可发生竞争,所以如果儿童膳食中富含钙,铁,锌,硒,就可以减少铅的吸收.
牛奶
其所含蛋白质能与体内铅结合成一种不溶性化合物,可使肌体对铅的吸收量大大减少.
含铁和锌丰富的食物
海带,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蛋类等.
维生素C可在肠道与铅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随粪便排出体外,以减少铅在肠道的吸收.
2 驱铅保健食品
驱铅保健食品目前正在研制当中,主要是含钙,铁,锌,硒等元素的制剂,或是由含硫氨基酸类,多糖类,含巯基的食物制成的保健食品.这些产品对体内的铅有促进排出的作用,将在儿童驱铅保健,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 驱铅西药
常用的药物: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丙醇,青霉胺等针剂和二巯基丁二酸口服剂.
4 驱铅中药
对铅中毒有辅助疗效的中草药:
金钱草,甘草,海藻,昆布,木通,夏枯草,金银花,泽泻,土茯苓,荸荠汁,鸡血藤,石苇,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车前,海金砂,冬葵子等.
记住:所有药物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