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是个高三学生,每次吃完饭我就犯困.中午可以名正言顺地睡,但夜晚就不行了,加上其他同学也不会这样.天天这样很影响我的晚自习的学习. 我知道这种症状的的原因: 中医的解释是: (1)胃气不足,食难消导致清气不升,不能上荣于脑造成,应吃些山楂,保和丸之类消食药,(2)有的就说可能有点早期的肾虚,(3)有的说可能是糖尿病(我想没什么可能),(4)有的说是"胃冠反应"或什么"醉饭"现象或什么"食眠"现象(5)有的说是习惯(6)有的说是脑供血不足处于亚健康,说{1}食疗:"蜂蜜益母草汁",{2}药疗:丹参片,脑血康口服液,尼莫地平片,银杏叶制剂,{3}药茶:银杏茶或{4}参加适量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合理饮食
而西医说是: (1) 饭饱后血液都集中到胃部了,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脑缺氧. 负责管理肠胃的副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而交感神经会受到抑制,所以人就会感觉困倦2) 另外的解释是因为我们优质蛋白摄入过少,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从而造成餐后反应性低血糖,乏力犯困。我们体内的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血糖又迅速下降,在2~3小时前后到达低谷。血糖大幅度下降会使人没有力气,昏昏欲睡。(3) 还有一个说法是血糖稍微升高就能导致Orexin神经元的活动关闭.Orexin神经元存在于下丘脑中能够产生Orexin蛋白质,这种物质在使人保持正常清醒状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真的不知怎样办好啊,很困苦无奈,原因知道很多却不知怎样治疗,什么散步啊,躺下休息啊,吃少点啊,不要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不要吃酸性食物等等我都试过了都没什么效果,希望能得到真正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无论吃什么,吃多少之后都不会犯困.有的人说这样很正常,但实际上这些同学中却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希望能得到药物治疗因为我没有试过药疗.希望医生们能帮帮我
谢谢!!
病史:脉好象有点虚,有过胃炎但没怎样发作了
第一次问题补充:有的说是食物变成了 酒精使人昏昏欲睡
人体内血液的“分配”也是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当看书学习时,大脑处于“劳动工作”阶段,血液便会多分配一些至大脑,以保证大脑的“工作”。就餐时,为了使胃肠道能更好更充分地消化吸收食物,血液流经胃肠系统就相对其他时间多一些,直至饭后30至40分钟,这就是许多“饭后犯困想睡觉”的原因夏天由于人们晚睡早起,聚会较多,相对睡眠不足,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呢可能有疲劳之感,加上饭后大脑缺氧,中午自然就想打瞌睡。另外白天气温较高汗多,体力消耗过大,再加上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此时人体血管扩张,脑部供血量减少,因而时常感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由于夏季炎热和潮湿的这方面的气候原因就容易损伤人的脾,造成脾虚。同时中医学还有一个理论,就是脾与胃相表里,也就是说脾和胃关系最为密切而出现一些脾胃虚弱的症状,比较常见的症状比如说打瞌睡。俗话说呢春困秋乏夏打盹,那么人在夏天是特别容易。那为了防止瞌睡人们采用的办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过今天我们就给您支上一招“手部按摩法”。那么通过按摩手部的两个穴位,快速地赶走瞌睡虫。首先按摩手部的少冲穴。功效: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于醒脑提神。做法:要求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此穴位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按。其次按摩手部的大鱼际穴。功效:增强脾胃功能,避免昏沉欲睡。做法: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的像鸡腿肉的这块区域,称作大鱼际,也是脾的反射区。先按左手,再按右手。按摩的方法很简单,拇指按下去后轻揉每个地方,感觉痛的地方可以多揉。选择这个部位是脾的经脉的穴位,按压感觉到疼就起到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使脾发挥运送营养的功能,改善打瞌睡这一方面的症状。手部按摩简单易学,人人能做,很适合平时保健不过仍有几个原则要注意:一按摩穴位时不能过度用力。二按摩完了,不要用冷水洗手,以免因毛细血孔张大,让寒气有机可乘。夏天是昼长夜短,你不防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小憩一下。另外还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这样才是赶走瞌睡虫最好的办法。如果您是经常莫名其妙的犯困的话,还是应该尽早到医院就医,这样的才能够保证您的身体健康。不少人饭后精力有些下降的,这不一定是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饭后,过多的血液流到胃肠道来消化食物,进入脑部的血量有些下降,有些缺氧,所以犯困。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足够了,过长的睡眠时间改变了睡眠和觉醒的正常周期,使人体生物钟的节律紊乱,使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同时,也会使大脑司管睡眠的细胞疲劳,醒后会感觉头昏、不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感觉越睡越困的原因。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