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大夫:
你好.我外甥女刚半个月大的时候头部就长了一个血管瘤.现在她7个月大了.瘤的面积约有拇指大小.生长速度不快.经检查说是良性的.但在我们这里的医生治疗方法却是很原始:就是用一些药粉直接敷上去. 而且还说要一连三个月. 我想请问:治疗良性血管瘤还有其他快截的方法吗? 谢谢了...
血管瘤(hemangioma)血管瘤由胚胎时期残留的血管细胞生长而来,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属良性,先天性者居大多数,是小儿常见肿瘤。血管瘤约有3/4病例在出生时就存在,其余也多在婴儿期出现,女性约两倍多与男性,大多单发,多发者约占1/5。发病率约为3-8%。此肿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头面部、颈部为最多,其次见于躯干,很少发生在内脏。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也可发生在骨骼、内脏、大脑等组织、器官。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先天性良性肿瘤,多起源于残留的胚胎组织,瘤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和毛细血管扩张;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在婴儿期增长迅速,以后可逐渐停止生长,有时可自行消退。本病是软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血管瘤一般分为三型:鲜红斑痣、草梅状痣和海绵状血管瘤。小儿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美容缺陷。另外也可导致功能障碍。在少许情况下,血管瘤又有恶性进程特点,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小儿血管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其治疗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动脉血管瘤至今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比较晚,而恰恰是开始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决定性意义。约2/3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发现,所以正确的诊治时间应该从新生儿期开始。小儿血管瘤的分类比较混乱。一般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类,有些是混合性的,其他型别的则较少。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毛细血管瘤:最常见于皮肤,而以枕、头面、四肢及背部为多见。长在口唇、舌上的亦不少见。由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迂回、曲折而成。肿瘤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直径仅数毫米,大的可占颜面或肢体的大部。临床又可分为二类。(1)、单纯性毛细血管瘤:多发生在颜面,其次为颈部、躯干,生后即可见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样肿物,压迫后不退色也不缩小。(2)、草莓状血管瘤:突出皮肤表面如同草莓样,故名。毛细血管瘤生后即可存在,一般在六个月之内生长迅速,约1~2岁逐渐停止生长,常常在3~7岁时,部分或全部毛细血管瘤可以吸收、消退,这是由于血管瘤的营养血管栓塞而发生退行性变之故。自行消退的血管瘤首先颜色变淡,中央出现淡灰色斑,以后逐渐扩大,缩小变平,最终消失或留痕迹。大多数因生长迅速,有影响美观、破溃出血的危险,而在1~2岁内就诊,要求治疗。不少患儿血管瘤下方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此型为混合型血管瘤不易消退。鲜红斑痣:扁平,不突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斑片,压迫后可退色。常在出生时就存在,以后很少再扩大。四肢的鲜红斑痣常与海绵状血管瘤或蔓状血管瘤同时存在。是一种成熟的毛细血管瘤的先天畸形。本病尚无特效治疗。除极少数在前额可自然消退外,大多数均保留终生。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不仅在皮肤、口腔黏膜、皮下组织、肌肉,有时在肝、肾、骨骼、膀胱等处亦可发生。有报道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致高排出量心力衰竭。肿瘤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由多数扩张的血管窦和充满血液的腔隙所构成。腔壁很薄,由内皮细胞覆盖,血管窦与腔隙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相隔,分隔成海绵状。随年龄而增大,有时生长得很大或很深,严重地损害了容貌和破坏了正常组织。有些肿瘤包膜完整,有些则界限不清楚,可侵入到周围组织内。外观为紫红色,周围浅静脉增多,迂曲及怒张,扪之柔软,具有弹性,挤压时缩小,但很快又恢复原来的体积,其表面可合并鲜红斑痣。损伤或血管栓塞后,可出现溃疡感染和退化。而发生在肌肉内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时皮肤上隐约可见暗蓝色,触摸时是一团柔软的组织,可有轻压痛,并扪及小而硬的肿物即静脉石;加压或抬高患肢可使肿块暂时缩小,走路过多可有下肢酸、胀、疼。由于疼痛,患儿有患肢肌肉萎缩及跛行。如整个肢体被侵犯,可出现巨大肢体畸形,当下垂时,肢体有酸、麻、胀感,抬高时,症状可缓解。蔓状血管瘤:这类血管瘤比较少见,无退行性变,其病理为多数扩大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互相沟通,组成广泛的血管瘤,形成巨肢畸形。病变部皮肤为暗红色和蓝紫色,并可看到很多扩大的血管,有时局部可摸到搏动和听到杂音。海绵状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比较少见,常见于幼儿,多为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毛细血管瘤:由发育异常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1)、新生儿斑痣:多发于颜面部及口腔粘膜。2)、葡萄酒色斑:不高出皮肤者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葡萄酒斑状;高出皮肤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杨梅状。3)、蜘蛛形痣:.压迫瘤体时由于血液流出瘤体,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瘤体,恢复原有的大小及色泽。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草莓状。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6)、肉芽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由发育畸形的无数血窦组成。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2)、可压缩。3)、体位元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蔓状血管瘤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1)、肿瘤高起呈串珠状,表面温度较高。2)、扪诊有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3)、压闭供血动脉则搏动及杂音消失。混合型血管瘤由两种类型以上血管瘤混合存在。亦可直接由血管造影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众所周知,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病变涉及皮肤、软组织内、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甚至危害脑、肝等重要器官。婴儿患者特别是草莓状痣或海绵状血管瘤在早期可不予治疗;观察数年,如不消退,或影响功能或美容时可选择适当的治疗。小儿血管瘤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有:激素疗法、局部硬化剂注射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手术切除及超声高能电生化场效应等,但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或留下后遗症。近距离照射治疗(Brachytherapy)我院近期开展的近距离照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项目有:32P敷贴治疗、32P微球瘤内注射疗法及浅层放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组织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32P释放出纯β射线,局部生物效应强,但其射程短,有效射程约3-4mm,仅作用于小儿血管瘤组织,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的皮肤或皮下组织。近距离照射治疗小儿血管瘤,有独特的临床治疗疗效;该疗法局部病灶控制率满意,临床治愈率高,且皮肤或邻近的皮下组织损伤反应较轻,不留疤痕,不复发。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