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及时供应红细胞时发生的一类贫血。现在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人们患溶血性贫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就来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1、细胞膜的缺陷。2、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3、细胞酶的缺陷。4、型为O的女性与非O型男性产下的孩子。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骤,如见于输不合型血。短期大量溶血可有明显的寒战,随后高热,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等。患者面色苍白和明显黄疸。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所致。更严重的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由于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大特征。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在急性溶血过程中尚可突然发生急性骨髓功能衰竭,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贫血急剧加重,称再生障碍性危象。发生原理可能与感染、中毒有关,也可能由于抗体同时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所致。
以上就是对溶血性贫血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上内容,能对溶血性贫血有更家深刻的认识。另外,如果日常生活中感觉身体出现了溶血性贫血的相关症状,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