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乙类传染病。一般来说,其潜伏期通常为7 - 14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被归为乙类传染病,是因其具备一定的传播性和对公众健康有较大潜在威胁。该疾病可通过蜱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给人类,一旦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可能引发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疫情,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按照传染病管理标准将其列为乙类。
这种疾病主要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发病后患者常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其传播途径较为隐匿,蜱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户外活动时容易不经意间被叮咬感染,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存在有限的传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日常生活中,在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易生长的地方长时间坐卧或玩耍。如果要进入这些区域,建议穿着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自行强行拔除,应尽快就医处理。若出现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且近期有过户外活动经历,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和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