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其步骤包括患者准备、体位选择、穿刺部位定位、消毒与麻醉、穿刺操作、测压与脑脊液采集、术后处理等。在进行腰穿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一、腰穿步骤
1.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需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
2. 体位选择:一般取左侧卧位,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右侧卧位。
3. 穿刺部位定位: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隙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作为穿刺点,通常在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
4. 消毒与麻醉: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皮肤,范围直径约15cm。然后,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 穿刺操作: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尖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此时将针芯缓慢抽出,可见脑脊液流出。
6. 测压与脑脊液采集:接上测压管,测量脑脊液压力。然后,根据需要采集适量的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查。
7. 术后处理:拔出穿刺针,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部位,按压片刻,防止出血。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头痛。
2.腰穿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如有颅内压增高,需先进行脱水治疗,待颅内压降低后再行腰穿。穿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脉搏、血压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同时,要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