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蝶啶、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乙酰唑胺、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可能引起结石的发生。
1. 氨苯蝶啶:属于保钾利尿剂,长期或大量使用时,氨苯蝶啶及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浓度升高,溶解度降低,容易析出结晶,进而在泌尿系统中逐渐沉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 磺胺类药物:这类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溶解度较低,服用后部分磺胺类药物及其乙酰化产物易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等部位析出结晶,形成结石,损害泌尿系统。
3. 维生素C: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时,其代谢产物草酸在体内积聚,经肾脏排泄到尿液中,草酸浓度过高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发病几率。
4. 乙酰唑胺:作为碳酸酐酶抑制剂,使用后会影响体内酸碱平衡,使尿液碱化,碱性环境利于磷酸盐、碳酸盐等物质沉淀,促使结石生成。
5. 皮质类固醇: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会导致骨质脱钙,使血钙水平升高,经肾脏滤过后,尿钙排出增加,钙盐在泌尿系统沉积,引发结石。
日常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若需长期服用可能引发结石的药物,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便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同时,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尿液排出,降低结石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