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从症状表现、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穿刺检查、诊断标准评估等方面入手。
1. 症状表现:类风湿关节炎多以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起病,常见于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等小关节,伴有晨僵现象,且晨僵时间往往超过1小时。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晚期可有关节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有类风湿结节等关节外表现。
2. 血液检查:主要检测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同时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炎症活动期二者会升高,血常规可能出现贫血等表现,有助于判断病情。
3. 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有关节骨质破坏等;超声能清晰显示关节滑膜增厚、积液及软骨破坏情况;磁共振成像对早期病变的诊断更敏感,能发现关节内细微结构改变。
4. 关节穿刺检查:通过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可排除感染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观察关节液的颜色、透明度、细胞成分等,辅助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5. 诊断标准评估: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如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联合制定的分类标准,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分诊断。
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关节过度劳累和损伤,注意关节保暖。日常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以维持关节功能。同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