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可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疾病诊断标准等方面入手。
1. 症状:类风湿关节炎起病多隐匿,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可出现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之后逐渐出现关节症状,多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呈对称性,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症状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
2. 体征:医生查体时可发现受累关节有压痛、肿胀,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还可能在关节伸侧等部位摸到类风湿结节。
3.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自身抗体可呈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血常规可能出现贫血等表现。
4. 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后期可出现关节面骨质侵蚀、关节间隙变窄等;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能更早期发现关节滑膜、软骨等病变。
5. 疾病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分类标准,从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滑膜炎持续时间、急性时相反应物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若怀疑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日常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