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患者年龄:十六月
问题描述:流口水,只吃粥,什么东西他都知道,就是不会讲
接上页
--------
宝宝长牙期是口水流得最频繁的时期,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唾液腺反射性地增加分泌口水.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发育较快的孩子一岁半时就会停止流口水,而大部分孩子在两岁之前,也会因为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
因此,小宝宝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口腔内有黏膜保护,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所以宝宝流口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时为他擦去口水,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
2,常用温水洗净口水流到处,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最好给孩子围上围嘴,以防止口水弄脏衣服.
3,给宝宝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要经常洗烫. 4,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要去医院检查,看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等.围嘴应勤洗勤晒,以免里面滋生细菌.
另外,鹅口疮,口腔溃疡,脾虚等疾病也可有流口水的表现,应进行鉴别诊断,以便进行确诊.
如果孩子只会叫爸爸,妈妈,没有其他的语音出现,如妈妈抱,拿,吃,走等语音,应该去医院做一下相应的测评,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指导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具体方法.
孩子的语言发育进程,一般是出生或孕末期就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并可以对声音做出相应的反应,从出生以后对抚养人有意识的互换或人的语言就有了更明确的回应,1个月以内就可以一些喉音,之后慢慢出现简单的辅音,元音,到8个月左右就能很好的发出唇音,如“爸爸”“妈妈”“哒哒”等,1岁左右会出现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10个月到1岁2个月之间会出现较多语音的句子但成人不能听懂,常常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出现;1岁半左右语量开始明显增多,2岁左右可出现300个词,2岁半左右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有个体差异,有些会早一些,有些会晚一些,如果2岁还只会叫爸爸,妈妈,奶奶等叠音,2岁半仍然不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只使用肢体语言,如拉着妈妈的手去帮助自己,或用手比划让妈妈猜自己的意思,这种情况就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语言发育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要有丰富的人类语言环境,孩子出生以后就听到妈妈不断的跟他讲话,对他所做的任何喂养及护理都配合语言的声音,同时适当听听音乐,听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有初步的感知和发展,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到8个月-1岁开始有意识的模仿大人的发音和努力理解成人语言中丰富的意思,语言慢慢就发展起来了.
外,语言的发生发展要有很好的口腔能力作为载体,需要唇,舌,咽,软腭,硬腭及牙齿的协调运动和很好配合才能有正确的发音和语言表达,当然前提条件孩子的听力要是完好的.
语言发育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中的互动,这样语言的功能就会发展得比较好,使孩子能利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意愿,和理解别人的意识和意愿,否则只有语言的形式而不能承载这些交流的内容,这种情况也属于语言障碍,比如说自闭症中多语言类型的.
同时还要有神经系统的发育,比如说有一些智障的孩子,有语言的能力,听力也正常,但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很差,也会造成语言表达很少甚至不能完整的表达.
语言智力每个孩子先天资质是不同的,有些语言智力很好的孩子可以同时接受多种语言包括方言,孩子的语言发展正常或有同时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但有些孩子语言智力不是非常好,或者有明显的语言问题家族史,比如说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语言障碍,构音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或口吃等情况,这种情况不适合孩子同时接受多种语言包括差异比较大的方言,如果此时语种过于繁杂或者语言间差异很大,会使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都受到影响.
所以是否同时让孩子接触多种语言要看孩子具体情况,或者找专业医生测评,如果语言能力一般的孩子,建议先以一种语言为主(母语为主),待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再介入第二种语言,这种情况不影响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如果老人或保姆带孩子,地方方言很重,建议先学习普通话,带点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一般来说对孩子影响不大,因为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语言丰富程度还有限,经常使用的一些话学成普通话再跟孩子交流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是2岁之内孩子的语言发育速度较慢,比如说8个月的时候没有爸爸,妈妈,哒哒的出现,10-12个月没有自言自语的情况,1岁-1岁2个月没有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1岁半以后语量仍然很少,这种情况都在提示有可能有语言发育障碍的可能,就要开始做语言促进,家长要有意识的多跟孩子说话,对日常生活中的所做的事情都用语言重复出来,对重要的名词,动词要多次重复,同时鼓励孩子表达,在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孩子,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口型变化,如果2-2岁半孩子的语言仍没有很好的发展要看专业的医生,不同的孩子语言促进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孩子要做特殊的语言训练,一般来说,一对一的训练在2岁半-3岁后开始.
孩子的饮食与语言发育密切相关,按照孩子的月龄按时添加辅食会使孩子唇舌咽等口腔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在食物的研磨,咀嚼,运送,吞咽过程中口腔的各部位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也就是说语言发展“硬件”得到很好的完善,这样会使语言的流畅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果孩子始终吃很软的食物,比如1岁2个月以后仍然只吃泥糊状食物,2岁左右只吃面条,粥,菜泥等很软的食物,都会使口腔功能的发展受到障碍,在说话的时候唇,舌,咽等的灵活性,协调性就会出现问题,出现语言障碍.
听音乐,听儿歌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但要适度,有些家长认为既然有好处那么就全天都给孩子听音乐,听儿歌,而忽略了抚养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情况使孩子语言发展受到影响,因语言的重要功能是用来沟通,如果没有情境下的互动和沟通,只是听音乐,听儿歌等用机械的方法让孩子听到声音,对语言的发展是没有太多帮助的,甚至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所以音乐和儿歌可以作为语言发展的辅助手段,适量使用,比如说每天听1个小时左右,并且可以跟孩子在互动时重复儿歌的内容,并作出各种表情,这样对语言发展的帮助是比较大的.
如果孩子能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无意识的说出一串话,是属于正常的的语言发展阶段,如果孩子能比较注意的听大人说话并时有回应,那么语言发展速度属于正常,平时多跟孩子做些互动游戏,在游戏中成人既完整的表述出所进行的活动又鼓励孩子表达会用简单的词,句回答大人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平时多看着孩子,让孩子注意你的口型变化,慢慢的说“ba-ba”“ma-ma”,孩子逐渐就会出现模仿,在10个月-1岁时每次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都要说“妈妈给你拿奶喝”“妈妈抱抱”“妈妈喜欢宝宝”“爸爸抱抱”“奶奶抱抱”等等,孩子在1岁左右就会逐渐出现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奶奶”“阿姨”等,孩子的出生时做第一次听力筛查,8-12个月要做第二次听力筛查,以后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各频率范围的听力正常才能保证孩子语言正常发展,出生后的很多因素会影响听力,如过强的噪音,眼泪,洗澡水等进入耳内引起的炎症,不能自然排除的耵聍栓,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治疗.
对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简单的表达都能够听懂,或者配合肢体语言能懂也属正常,妈妈在伸出手的时候说“妈妈抱抱”,妈妈手里拿着饼干对孩子说“吃饼干吗”,孩子会伸手去要,用手指衣服,帽子,鞋,同时穿衣服,戴帽子到外面玩,孩子会耐心等待,并做适当的配合.
如果孩子口型变化不充分,喜欢闭着嘴说话,可能与长期吃软食有关系,要多练习咀嚼偏硬,有韧性的食物,还要做口型练习,如学习老虎叫,猫叫,鸭子叫,火车叫,在发出模仿性叫声的同时,口型要夸张,变化要充分,这样在孩子说语言的时候,口型变化就会加大,语言清晰度也会提高.
平时交流的时候可以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然后鼓励孩子回应,在孩子说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时,要及时表扬和回应,表情和语气可以夸张一些,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很喜欢听到他自己的想法,孩子表达的愿望就会逐渐增强和丰富起来.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