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期造血分为三期,分别是中胚叶造血期、肝脾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的第2~3周,中胚叶组织中的卵黄囊开始造血。这一时期的造血活动主要在卵黄囊壁和连接蒂的胚外中胚层中进行,形成了被称为“血岛”的细胞团和索。这些血岛由间充质细胞聚集而成,进一步分化形成原始的血管和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部分分化成原红细胞,以满足胚胎早期的氧气需求。随着胚胎的发育,中胚叶造血的发生逐渐减退,到第3个月末消失。
2.肝脾造血期:随着胚胎的发育,造血活动逐渐从卵黄囊转移到肝脏和脾脏。在胚胎的第5周,肝脏中开始出现造血组织,并逐渐成为胎儿发育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在胚胎的第6~18周,肝脏体积迅速增加,能够产生所有的血细胞系列,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胎儿3~5个月时,原始红细胞占肝脏有核细胞总数的50%。脾脏也在第8周左右开始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并在第12周开始出现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肝脾造血期一直持续到胎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但随着骨髓造血功能的逐渐成熟,肝脾的造血功能逐渐减退。
3.骨髓造血期:骨髓造血期是胚胎期造血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出生后人体主要的造血方式。胚胎在第8周时骨髓内开始有血细胞生成,但直到胎儿发育至4个月时,骨髓造血才逐渐开始成为主要的造血方式。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骨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并迅速成为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骨髓成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成年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颅骨、椎骨、肋骨、骨盆、长骨的近端等部位。骨髓不仅能够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以维持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
对于孕妇来说,在胚胎期造血的不同阶段,应注意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满足胎儿对造血所需营养的需求。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辐射等,以免干扰胎儿造血系统的正常发育。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