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心跳快,容易感冒,睡眠差,容易醒,贫血
发病时间:三个月后
化验检查结果:肺动脉高压,心室缺损,膜臀部心室水平双向分流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西药,吃一些补血中药
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临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绀以及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症状
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可听到奔马律.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2,紫绀: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 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4,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的机理尚不清楚,但红细胞增多症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一种生理反应.
5,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6,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7.其它:胸痛,晕厥,猝死.
分类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有两种: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实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
介入治疗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
治疗时医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采用大腿根部血管),通过特制的直径为2—4毫米的鞘管,在X线和超声的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封堵缺损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以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实践证实,先心病介入封堵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约1小时),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体外循环,住院周期短(约1周)等优点.只有当病人年龄小,不能配合手术者才需要全身麻醉.该封堵术的适应症很广,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均可以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先心病也有其局限性,不适合于已有右向左分流,严重肺动脉高压,合并需要外科矫正的畸形,边缘不佳的巨大缺损等.
先心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 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留下一个针眼(3mm左右).由于创伤小,痛苦小,术后几天就能愈合,不留疤痕;也无需打开胸腔,更不需切开心脏.
2. 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外循环,深低温麻醉.患儿仅需不插管的基础麻醉就能配合,大龄患儿仅需局部麻醉.这样,可避免体外循环和麻醉意外的发生,也不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
3. 由于介入治疗出血少,不需要输血,从而避免了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4. 相比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一般在3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就开始进饮,术后20小时就可下床活动,住院1-3天即可出院,局麻的患儿可在门诊完成.
5. 目前,对合适做介入治疗的患儿,各种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在98%以上,术后并发症少于外科手术.它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可起到根治效果.
最佳治疗时间
手术最佳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建议1--5岁,因为年龄过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会增加手术风险;年龄过大,心脏会代偿性增大,有的甚至会出现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样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天畸形严重且影响生长发育,畸形威胁患儿生命,复杂畸形需分期手术者手术越早越好,不受年龄限制.
术后护理
呼吸机的配合:心脏手术病人一般都要上呼吸机,麻醉清醒后,病人会感到咽部不舒服,不能讲话,病人需主动配合.头部切勿过多转动,不要随意吞咽,尤其是婴幼儿呼吸道粘膜反复磨擦可引起声门出血,对于不配合的小儿,可给予镇静剂.如有需求,如大,小便,咯痰等,可用手语告诉护士.为防止肺内感染,护士要定时给呼吸机的病人进行气管内吸痰,会有气短,疼痛等不适的感觉,要忍耐一下.
拔除气插管后的配合:病情平稳脱离呼吸机,用面罩或鼻导管继续吸氧.此时病人应保持安静.术后有效咯痰时病人是预防肺内感染或肺不张等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应积极配合.病人疼痛而不敢咯痰时,可给予止痛药.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肺内感染或肺不张造成的更大痛苦.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