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小儿推拿的书,想请问一下,这里的小儿指多大的孩子?我的孩子11岁了,是不是已经不适合做小儿推拿了?
你好,你的孩子11岁了是可采用推拿疗法的,根据手法的不同一般大于一个月的婴儿都可考虑小儿推拿疗法的,具体操作应该遵循临床中医的指导,
11岁的小孩也可以做小儿推拿,也可以做成人推拿,只是3岁以内的小孩可以用的小儿手法更多.
小儿推拿是由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来决定的.小儿脏腑柔弱,血气未充,经脉未盛,精气不足,故中医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小儿发育迅速,生长快,需求量大,则常见“阴之不足,阳之有余”,有“纯阳之体”一说.阳为热,故发病多易化热.小儿机体脆弱,抗病能力弱,且冷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临床上以肺,脾二脏易于受病,寒热虚实转化快.但小儿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力强,病因单纯,所以治疗及时,亦可较快恢复.诊断上重望诊,因小儿不能表达或表达能力差,问诊多为间接性而不甚准确,切诊可因小儿易于哭闹而影响气血等.以五色主病,五官辨病重望面色,目,耳,唇,齿,鼻,舌,头,发,指纹及按腹,肢体等,以察病位及轻重缓急,辨证论治.临床上小儿以外感,内伤饮食多见,故治疗以解表清热,消食化滞为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兼顾脾胃.治疗手法以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为总的要求.临床运用时,操作应为手法和穴位名的结合.如清肺经是在环指末节螺纹面的肺经穴上,由指尖向指根用直推法.具体手法与成人手法不同,如推法虽与成人推法名同,但操作不同,有旋推和直推等.且手法必用介质,以起润滑,增效和护肤的作用.手法次数每穴在100~500次之间.
适应证小儿推拿的适应范围甚广,除不能推拿疮疡,外伤部位以及急性病危重期不宜单独使用外,其他各种疾病都可采用.特别对高烧昏迷,服药困难的患儿,运用推拿疗法配合其他治疗更为适宜.常用推拿治疗的病症有婴儿腹泻,呕吐,腹痛,疳积,便秘,脱肛,肠套叠,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百日咳,惊风,遗尿,小儿肌性斜颈,佝偻病,夜啼,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此外,还可用于小儿保健.①操作时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选穴准确,一般不用强刺激.②掐,拿等强刺激的手法应放在最后进行.③一般每穴行300~500次,年龄小者30~50次.④操作时间:初生儿在3分钟以内;6个月内用1~4分钟;1岁以内用5分钟以内;3岁以内儿童3~7分钟.⑤必用介质,多用滑石粉,葱姜水及麻油等,以增效,润滑皮肤.⑥进食后30分钟左右施术,术毕30分钟方可进食.
您好
在这个年纪还是可以做小儿推拿的,不要担心尽管去做,小儿推拿对很多方面的疾病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下面我来给您介绍下小儿推拿的注意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科推拿按摩——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一,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
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积滞呕吐,腹泻.
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
(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1,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疗)
治则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方义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
二,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的成因不一,种类亦多,外邪侵袭肺脏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于肺,也可发生咳嗽.因此在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仔细分析正确诊治.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理)
1,外感咳嗽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系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为人体气体出入治节的主要器官.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人体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肃降,上逆则致咳嗽.
2,内伤咳嗽 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久咳伤阴,肺失濡润,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气不足则气短而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化不足,影响于脾,则脾失健运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湿聚为痰浊.湿痰积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寒久伤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而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而积为患,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咳声无力.
(临床表现)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
(2)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
2,内伤咳嗽
(1)阳虚咳嗽 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
(2)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外感咳嗽
治则 疏分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义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
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
2,内伤咳嗽
治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
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
三,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有哮鸣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多见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古人认为哮与喘不同,《医学正传》说:“喘促喉间如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临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小儿哮喘多指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小儿哮喘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证治汇补》说:“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
1,内因 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虚表卫不固,痰邪内状;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行其津液,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而喘.
2,外因 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外邪侵袭肺脏,肃降失常,肺气壅塞,呼吸不利,气逆而喘.
哮喘是由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发病.素有特异体质的小儿,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外感风寒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咸酸食物等,常可导致现出发作.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气耗散,病程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肾阳虚亏的症候.
哮喘有寒,热及寒喘兼阳虚之分.《景岳全书》载有:“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外感风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而致寒痰内伏发为哮喘.素体阴虚,痰热郁肺,或寒痰久伏化热则发为喘.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为寒喘兼阳虚.
(临床表现) 哮喘主要症候为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咳痰不出,甚则张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头汗涔涔.
1,寒喘 咳嗽喘促,喉间有痰鸣声,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滑,指纹淡.
2,热喘 咳嗽气喘,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燥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指纹深红.
3,寒喘兼阳虚 除上述寒喘的症状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汗涔涔,张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濡而无力,指纹淡白.
(治疗)
治则 降气平喘,化痰.
处方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胁肋,揉肺俞,运内八卦.
方义 揉天突,搓摩胁肋降气引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揉肺俞,清肺经宽胸宣肺,降气平喘化痰.
热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肾不纳气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