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来,连续不间断的发烧,经常高烧,大多下午,晚上发烧,轻时自己退烧,重时打2支退烧针甚至加冰块物理退烧,退烧时是大汗淋漓,并伴有咳嗽.
发病时间:
化验检查结果: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一直治疗,最近使用大剂量,高效的抗菌素,症状有所减轻,但临晚仍然发烧,高时达38.1.
请问: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用大剂量抗真菌药停用或减少抗生素的用量
引起真菌性肺炎的三种常见病原体为:引起组织胞浆菌病的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球孢子菌病的粗球孢子菌,以及引起芽生菌病的皮炎芽生菌.多数患者仅有轻微症状,并不知道他们已被感染.有些患者则病情严重.
1.常继发于婴幼儿肺炎,肺结核,糖尿病,血液病等;应用抗菌素和激素等是主要诱因.这是因为青霉素有刺激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的作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体内细菌,使念珠菌失去细菌的制约;皮质激素可抑制体内的免疫功能.
2.具有支气管肺炎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但起病缓慢,多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中肺炎出现或加剧,可有发热,咳嗽剧烈,痰为无色胶冻样,偶带血丝.肺部听诊可有中小水泡音.
3.若误诊而盲目加大抗生素治疗,往往使病情更加严重,但停用抗生素后常可自愈.
4.常同时有其他念珠菌感染的病灶,如鹅口疮为最多见,个别可有皮肤或消化道等部位的真菌病.
5.X线胸片:大片状阴影,多见肺底和中部,个别为粟粒状阴影,但在短期内可有变化.
6.血常规:白细胞减少.
7.痰涂片可查到念珠菌发芽的酵母细胞和菌丝.
8.临床症状轻而肺部X线征象严重;使用抗生素,病势恶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显效.
1. 发现本病后,应停止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2.加强护理及营养,进行全身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新鲜血液以提高机体免疫力3.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1)二性霉素B:对深部念珠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治疗深部念珠菌病主要药物,但此药的副作用较大,静滴不久即可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反应,长期应用对肝,肾,心肌有毒性作用,所以疗程不要过长.用法:50mg/kg·日,先将此药用注射用水10ml溶解,然后加入5%~10%葡萄糖液中稀释成0.1mg/ml的浓度静滴,6~8小时滴完,滴注时药瓶用黑纸包裹避光.
(2)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单用效果较二性霉素B差,但若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增加疗效.副作用较二性霉素B小,应用时可出现消化道症状,长期应用少数患儿可有肝,肾损害,骨髓抑制等.用量:10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加入液体内静脉输入.
(3)大蒜素:有抑制真菌及抗菌,消炎作用.小儿每日10~40mg,加入5%葡萄糖液(不得少于稀释4倍)静脉滴入,每日1次,疗程2周~2个月.副作用少.
(4)球红霉素:抗菌作用与二性霉素B相同,对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与二性霉素相比,抗菌作用较弱,毒性也较小.用法:首次40~100μkg,每次增加40~100μkg,逐渐增至 600~ 800μkg/次,每日或隔日1次,静脉滴注.
你好,肺部霉菌感染确诊有赖于组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鉴于病人长期处于发热状态,单纯的应用退烧针和物理降温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需要找到病因,这要看病人是否有原发疾病,比如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其他脏器的疾病,由于病人的年纪已大,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并发感染的几率也很大,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就有可能真菌感染的机会很大,根据病人的其他 症状,判明病人的原发疾病的部位,要取感染部位做病理组织活检,并且要做细菌的药敏试验,1. 发现本病后,应停止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2.加强护理及营养,进行全身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新鲜血液以提高机体免疫力3.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你好,肺部霉菌感染多在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极度降低时才能致病,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组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鉴于病人长期处于发热状态,单纯的应用退烧针和物理降温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需要找到病因,这要看病人是否有原发疾病,比如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其他脏器的疾病,由于病人的年纪已大,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并发感染的几率也很大,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就有可能真菌感染的机会很大,根据病人的其他 症状,判明病人的原发疾病的部位,要取感染部位做病理组织活检,并且要做细菌的药敏试验,如果培养不到细菌,就有可能是并发真菌感染,根据感染菌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还要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没有找到疾病的病因之前,先最好不要用退烧药物,否则会影响疾病的诊断,为了防止病人大量流失液体,导致电解质紊乱,还要加强补液治疗,及时检查病人是否有酸碱平衡的不协调,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最后祝病人早日康复
以上是对“肺部霉菌感染有什么临床表现”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绝大部分咳嗽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关键。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