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脚没有力站不起
发病时间:现在
化验检查结果中枢性协调障碍: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没有治疗
你好,中枢性协调障碍是德国沃伊特(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它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在婴儿期出现运动发育的落后:1)早期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泣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生后三个月还不能抬头,无站立或迈步表示动作者.3)4—5个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仍呈拇指内收,手不能张开.4)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物.5)面部表情单调,表情淡漠或呈愁眉苦脸的样子.6)4—5个月不会翻身;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7个月不能独坐.7)7—8个月不会坐爬;或全身发软无力;或活动下肢,穿裤,换尿布等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少动者.8)7—10个月不会用单手抓物玩;9)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不能扶站.10个月以后不会与人再见.10)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 line-break"><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 line-break">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德国沃伊特(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它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在婴儿期出现运动发育的落后:
1)早期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泣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生后三个月还不能抬头,无站立或迈步表示动作者.3)4—5个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仍呈拇指内收,手不能张开.4)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物.5)面部表情单调,表情淡漠或呈愁眉苦脸的样子.6)4—5个月不会翻身;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7个月不能独坐.7)7—8个月不会坐爬;或全身发软无力;或活动下肢,穿裤,换尿布等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少动者.8)7—10个月不会用单手抓物玩;9)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不能扶站.10个月以后不会与人再见.10)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由于有些家长对此病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那么,哪些婴儿易发生中枢性协调障碍?
出生前因素:妊娠早期感冒,服用保胎药,先兆流产,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
围产期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太少,羊水浑浊,头盆不称性难产.
生后因素:黄疸,窒息,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等.
治疗方法不能只依赖药物,它是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主要有肢体功能训练:水疗,推拿按摩,高压氧,理疗,脑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中枢性协调障碍多为新生儿脑缺血缺氧引起脑损害,使宝宝大脑神经发育迟缓,而引起后天不适.
一般在要预防这种病,尽早在宝宝满月后进行康复治疗,通过使用药物和一些肢体训练,脑反射等一些康复治疗,促进大脑康复,减少不良后遗症.你的宝宝已经6个月,脚还没有力站不起,出现了大脑发育迟缓,这时最好到有条件的医院行康复治疗,促进康复,尽量减少后遗症.拖得越久越不利于宝宝的发育.
尽量有孕时保持心情快乐,到好的医院分娩,有利于母子平安.宝宝生后不好,产后及时到医院尽行康复治疗.
以上是对“医生你好:我女得了中枢性协调障碍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由于有些家长对此病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那么,哪些婴儿易发生中枢性协调障碍?第一种,出生前因素:妊娠早期感冒,服用保胎药,先兆流产,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 第二种, 围产期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太少,羊水浑浊,头盆不称性难产.第三种,生后因素:黄疸,窒息,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等.【关于治疗方面的问题】治疗方法不能只依赖药物,它是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主要有肢体功能训练:水疗,推拿按摩,高压氧,理疗,脑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所以,家长要有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康复治疗.
你好,中枢性协调障碍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性瘫痪,而将来又有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其实中枢性协调障碍就是脑瘫危险儿.
如果你的孩子Vojta姿势反射检查有1~3项不正常,属于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7%的可能成为脑瘫儿,4~5项有22%的可能,6~7项有80%的可能,7项并有肌张力异常则100%成为脑瘫.你的孩子“右下肢硬性伸展”是肌张力异常问题,属于手足徐动型的临床表现.
三,治疗最好的方法是中医治疗为主,配合有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如果是在2~3个月进行系统的治疗,则有可能会痊愈,4个月以后进行治疗,痊愈的可能性不大.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病变,如果痊愈后(脑瘫治疗中称为正常化),不会反弹,也不会有后遗症.
你好 这个时期是这个病的多发期 也是可以治愈的 所以请家长可以放心
正常婴儿对躯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称为姿势反应性,这种反应性在出生时即已形成,在不同月龄有不同反应,它是通过中枢神经协调作用实现的.姿势反应性异常表示有脑损伤存在,但这些异常表现还不能构成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的诊断条件,而只是这些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不给予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不同程度的脑瘫,或者没有脑瘫而有神经心理功能发育上的迟缓和障碍.
中-重度的CCD发展成脑瘫的比例分别为80%和100%.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极有可能发生CCD,把符合CCD诊断的小儿作为脑损伤儿对待,有利于对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使之能得到早期治疗,对减少伤残,提高治愈率有利,为脑损伤儿开辟了一条早期康复的途径.我们的实践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
一,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表现
㈠异常姿势
6个月以内婴儿常见的异常姿势有
1, 头明显后仰,竖头不稳
1-2个月后的婴儿在仰卧位拉起时,头仍明显后仰;
扶成坐位时竖头不稳,少于10秒钟.
2, 下肢硬性伸展
在下肢受刺激时(如活动下肢,穿裤,换尿布等),下肢呈硬性伸展,活动下肢有阻力.
3, 上肢硬性屈曲或后伸,内收
活动上肢时感到有阻力,双上肢持续屈曲或硬性后伸,内收,活动减少.
4, 4个月后仍紧握拳,拇指内收,紧贴手掌.
5, 尖足 6个月后尖足,扶立时尖足如“芭蕾舞足”.
㈡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到的阻力.
肌张力改变有三种:高张力;低张力;张力障碍(或高或低,无规律地交替出现).
㈢Vojta姿势反射异常
Vojta姿势反射有7种,其中:
1-3种反射异常,为极轻度CCD
4-5种异常为轻度CCD
6-7种异常为中度CCD
7种反射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者为重度CCD
Vojta姿势反射的检查较复杂,包括拉起反射,立位悬垂反射,俯卧位悬垂反射,Collis水平反射,Collis垂直反射,斜位悬垂反射,倒位悬垂反射,而且不同月龄有不同反应相,有兴趣者可到本中心进修学习.
二,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断
㈠病史
存在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或新生儿期的神经行为测查(NBNA)≤35分.注意,询问不出高危因素并不等于没有.
㈡临床表现
Vojta姿势反射异常
异常姿势
肌张力改变(增高,降低或变化不定)
㈢辅助检查
脑电图,头颅CT,MRI或B超检查有异常表现:
CT表现: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积水,脑发育不良,脑软化,基底节病变,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率为44-92%;
B超:作为前囟未闭的婴儿首选检查方法,国内学者建议,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出生后应常规进行头颅B超检查,有抽搐,先天性畸形者也应常规B超检查.
B超异常表现:
脑室内回声增强——提示有出血表现
脑实质回声增强——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
侧脑室前角增宽,脑室增大——脑萎缩或脑积水表现
国内报道影像检查阳性率在40-60%或90%,就是说阴性并不能否定脑损伤存在.因为脑损伤有结构和功能损伤,功能损伤不一定有影像结构改变,一定要注意.
三,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愈早,疗效愈好,脑损伤造成的脑结构和功能损害可以得到较完全的恢复或代偿.出生后6个月内为早期治疗,3个月内为超早期治疗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与病情程度关系较大,程度越轻,干预效果越好.轻,中度之间疗效有显著差异
早期治疗的年龄对疗效也有较大影响.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尤其是6月以下的小婴儿,脑发育速度更快,婴幼儿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发育潜力很大,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多数效果很好,1岁时可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健康儿童的发育.
以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功能训练,Bobath治疗法,智力训练,语言训练等)为主,配合药物水疗,经络导平,脑功能刺激,推拿按摩,高压氧,脑代谢活性药物等治疗手段,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训练.通过上述疗法,大部分患儿适应性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各能区都得到充分发展,疗效显著.
通过有效干预和诊疗,95%的患儿完全可以避免脑瘫,恢复健康,“及早干预是防治婴幼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治疗方法不能只依赖药物,它是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主要有肢体功能训练:水疗,推拿按摩,高压氧,理疗,脑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0 顶一下
的关键.”
出生有早产低体重,缺氧,感染等高危病史以及一部分无明显诱因导致生长过程中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的患儿,已经过了新生儿期,但尚未发展成弱智,脑瘫,语言障碍这个阶段的诊断,目前命名为中枢性协调障碍.有上述表现的患儿就诊后,不要仅认为是一过性发育迟缓或缺钙,要作相应的体检,CT等检查,以免误诊和漏诊.CT,MRI正常而体检有异常者,不能排除中枢性协调障碍.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治疗,现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强调以功能训练为主,辅以药物,针灸,推拿按摩,认知训练,感觉刺激,音乐文体疗法等.治疗中,以康复师为主体,儿童康复中心治疗为主线,辅以家庭参与的家长协作式康复,使治疗具有延续性,疗效更好.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与病情程度关系较大,程度越轻,干预效果越好.轻,中度之间疗效有显著差异,
早期治疗的年龄对疗效也有较大影响.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0至6月月龄和7至12月龄间的疗效差异显著,尤其是6月以下的小婴儿,脑发育速度更快,婴幼儿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发育潜力很大,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多数效果很好,1岁时可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健康儿童的发育.
以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功能训练,Bobath治疗法,智力训练,语言训练等)为主,配合药物水疗,经络导平,脑功能刺激,推拿按摩,高压氧,脑代谢活性药物等治疗手段,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训练.通过上述疗法,大部分患儿适应性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各能区都得到充分发展,疗效显著.
通过有效干预和诊疗,95%的患儿完全可以避免脑瘫,恢复健康,及早干预是防治婴幼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关键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