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早产儿护理需要尽心,由不得半点马虎,而且还需要耐心,这样就会好起来的.
当早产儿能自己吮奶并保证每日吸入量;在室内温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体温;体重每日增加10~30克,并达到2300克以上;无并发症;不须吸氧,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等疾病症状,即可出院.但孩子出院后,身体仍然很弱,做父母的要非常小心地加以护理.
防止感染: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保暖:对早产儿要注意保温问题,但保温并不等于把孩子捂得严严的,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8℃,室内相对湿度55%-65%之间,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当婴儿体重低于2.5千克时,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婴儿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皱褶处.若体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洗澡.在寒冷季节,应特别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
1,精心喂养: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母亲要尽可能地与早产儿接触,如孩子住院的医院有母婴同室病房,妈妈一定要陪伴孩子住入母婴同室病房.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2,婴儿抚触: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孩子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3,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①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者;②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时;③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哭声很弱时;④突然发生腹胀时;⑤发生痉挛,抽搐时.
在护理早产儿时,千万不要急躁,要精心,多观察孩子变化,但不要过分紧张,要科学调理,要有信心,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喂养,在两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早产儿,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人差.
早产儿在代谢,能量,发育方面先天不足,需要后天补就.
1.少吃多餐母乳喂养
众所周知,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物,对于早产儿而言,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早产儿的体质决定了他们最好的喂养方式是少吃多餐,他建议妈妈们不妨把早产儿的喂养次数增加几次,特别是应该在夜间增加一餐,这种喂养方式更有助于营养的吸收,促使他们早日达到正常婴儿的标准.
2.加量补充维生素D和铁制剂.
早产儿从妈妈那儿获取并储存的营养物质常常不足,尤其是钙和铁.早产儿出生后每天要补充800单位(是正常孩子的2倍)的维生素D,加强钙的吸收,一直用到2~3个月大;从出生后1~2周起,每天按照每公斤体重补充2~4毫克的元素铁的量给早产儿补充铁制剂.
3. 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
即使在四个月添加辅食之后,由于早产儿吸吮能力,胃容量及消化能力有限,妈妈们在喂养时,要喂得频繁一些(可以隔两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得少一点,以便宝宝更好地吸收营养.
以上是对“早产儿发育迟缓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你好.对早产儿而言,只能是先天不足后天补.要少吃多餐母乳喂养.众所周知,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物,对于早产儿而言,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营养专家刘戌年指出,早产儿的体质决定了他们最好的喂养方式是少吃多餐,他建议妈妈们不妨把早产儿的喂养次数增加几次,特别是应该在夜间增加一餐,这种喂养方式更有助于营养的吸收,促使他们早日达到正常婴儿的标准.特别是一些早产儿急需的营养元素,在母乳中都可以得到补充.如喂食母乳的早产儿,其钙吸收率可达90%;母乳的铁吸收率是添加铁配方奶的10倍.即使在四个月添加辅食之后,早产儿也应适当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奶水充足的母亲可以用吸奶器在早晨将奶水吸出放在保鲜盒内以满足孩子一日所需.由于母乳中所含的钙,铁元素仍达不到早产儿发育所需,因此刘戌年建议家长应定期至相关机构为孩子进行营养素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适当添加营养元素.
温馨提示:
普及孕期保健常识,做好卫生宣教,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感染。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