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不吃饭.体重轻,淋巴大
从小,我怀起有淋病和霉菌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没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怎么查的出来
                                          病情分析:
      淋病:在男性,潜伏期2~14日,通常以尿道轻度不适起病,数小时后出现尿痛和脓性分泌物.当病变扩展至后尿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检查可见脓性黄绿色尿道分泌物,尿道口红肿.
      在女性,通常在感染后7~12日开始出现症状,虽然症状一般轻微,但有时开始就很严重,有尿痛,尿频和阴道分泌物.子宫颈和较深部位的生殖器官是最常被感染的部位,其次依次为尿道,直肠,尿道旁腺管和前庭大腺.子宫颈可发红变脆伴有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压迫耻骨联合时,可从尿道,尿道旁腺管或前庭大腺挤出脓液.输卵管炎是常见的并发症.
      梅毒:
      指导意见:
      1.1 一期梅毒: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Chancre).
      好发部位为: 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蒂,宫颈;肛门,肛管等.也可见于唇,舌,乳房等处.
      硬下疳特点为: 感染TP后7~60天出现,大多数病人硬下疳为单发,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溃疡,高出皮面,疮面较清洁, 有继发感染者分泌物多.触之软骨样硬度.持续时间为4~6周,可自愈.硬下疳可以和二期梅毒并存,须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固定药疹等的局部溃疡性病损相鉴别.
      梅毒横痃: 出现硬下疳后1~2周,部分病人出现腹股沟或近卫淋巴结肿大,可单个也可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质硬,不粘连,不破溃,无痛.称为梅毒横痃.
      1.2 二期梅毒: 以二期梅毒疹为特征,有全身症状,硬下疳消退后发生或重叠发生.
      TP随血液循环播散,引发多部位损害和多样病灶.侵犯皮肤,粘膜,骨骼,内赃,心血管,神经系统.梅毒进入二期时,所有的梅毒实验室诊断均为阳性.
      全身症状发生在皮疹出现前,发热,头痛,骨关节酸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男性发生率约25%;女性约50%.3~5日好转.接着出现梅毒疹,并有反复发生的特点.
      1.2.1 皮肤梅毒疹: 80~95%的病人发生.特点为疹型多样和反复发生, 广泛而对称,不痛不痒,愈后多不留瘢痕,驱梅治疗迅速消退,皮疹富含TP.主要疹型有斑疹样,丘疹样,脓疱性梅毒疹及扁平湿疣,掌跖梅毒疹等.
      1.2.2 复发性梅毒疹: 原发性梅毒疹自行消退后,约20%的二期梅毒病人将于一年内复发,二期梅毒的任何症状均可重新出现,以环状丘疹最为多见.
      1.2.3 粘膜损害: 约50%的病人出现粘膜损害.发生在唇,口腔各部位, 扁桃体及喉,为粘膜斑或粘膜炎,有渗出或灰白膜,粘膜红肿.
      1.2.4 梅毒性脱发: 约占病人的10%.多为稀疏性,边界不清,如虫蚀样;少数为弥漫样.
      1.2.5 骨关节损害: 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伴疼痛.
      1.2.6 二期眼梅毒: 梅毒性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等.常为双侧.
      1.2.7 二期神经梅毒: 多无明显症状,脑脊液异常,脑脊液RPR阳性. 可有脑膜炎症状.
      1.2.8 二期复发梅毒: 复发性梅毒疹和粘膜损害多见,可有其它损害.症状轻.
      1.2.9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1.3 三期梅毒: 1/3的显性TP感染发生三期梅毒.其中,15%为良性晚期梅毒,15~20%为恶性晚期梅毒.
      1.3.1 皮肤粘膜损害: 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皮,肩胛,背部及四肢的伸侧.树胶样肿常发生在小腿部,为深溃疡形成,萎缩样瘢痕;发生在上额部时,组织坏死, 穿孔;发生于鼻中膈者则骨质破坏,形成马鞍鼻;舌部者为穿凿性溃疡;阴道损害为出现溃疡,可形成膀胱阴道漏或直肠阴道漏等.
      1.3.2 近关节结节: 是梅毒性纤维瘤缓慢生长的皮下纤维结节,对称性, 大小不等,质硬,不活动,不破溃,表皮正常,无炎症,无痛,可自消.
      1.3.3 心血管梅毒: 主要侵犯主动脉弓部位,发生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即梅毒性心脏病.
      1.3.4 神经梅毒: 发生率约10%,多发生于感染TP后10年~20年.可无症状, 也可发生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脑膜树胶样肿,麻痹性痴呆.脑膜树胶样肿为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的病变,发生颅压增高,头痛及脑局部压迫症状.实质性神经梅毒系脑或脊髓的实质性病损,前者形成麻痹性痴呆,后者表现为脊髓后根及后索的退行性变,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多种病征,即脊髓痨.
      生活护理: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 
      2, 发热和感染 
      A,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C,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 
      D, 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病情分析:
      淋病(gonorrhea)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性病.近年来发病率居我国(中国)性传播疾病首位,淋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呈肾型,成双排列,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多发生于青年男女.
      指导意见:
      在女性婴儿和青春前期少女,可有外阴部刺激,红斑,水肿伴脓性阴道分泌物及直肠炎.患儿可诉尿痛或排尿困难,家长可发现其内裤有污染. 
                                                                          
                                          病情分析:
      (1)涂片检查 对男性病人,用小棉拭子伸入男性阴茎尿道内2~4厘米,略为转动后取出,将棉拭子上的分泌物轻轻地均匀地涂在干净的玻片上,待干后,采用革兰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是淋病,可在白细胞中找到染成红色的淋病双球菌.急性期的男性病人,用这种涂片法查菌的阳性率可达到93%~99%.对女性病人,先用阴道窥阴器暴露宫颈口,用棉拭子先揩去宫颈口的脓性分泌物后,再用第二个棉拭子插入宫颈管内1厘米,轻轻转动并停留10~20秒钟,让棉拭充分吸附分泌物.同样作涂片,染色,检查.
      一般来说,由于女性阴道内的细菌复杂,涂片检查的阳性率不太高,故可靠性不是太强.所以,女性的诊断依据主要靠淋球菌培养.  
        
      (2)培养法 培养淋球菌的培养基有血液琼脂和巧克力琼脂,内含少量多粘菌素B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男女病人取标本的方法同上,把分泌物涂于培养基上,培养条件是有5~10%二氧化碳环境,36℃温度,相对湿度80%以上,培养24~48小时即可看结果,培养出来的菌落可用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或荧光抗体试验来加以鉴别.  
        
      总之,临床上诊断淋病的依据主要有三点:1有婚外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2有淋病的症状和体征;3尿道口或子宫颈口分泌物涂片发现有淋球菌或经培养证实.尤其第3点是很重要的诊断依据.对病史和症状都比较支持的可疑病人,如一次培养没有发现淋球菌,则应该多作几次培养
      指导意见:
      建议化验血,因为这种类似的病,很难通过外表症状发现,化验血可以很快确诊! 
                                                                              
      以上是对“淋病和霉菌白血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淋病的预防在于宣传性传播疾病知识,提倡洁身自好,目前暂无疫苗。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