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大便次数比原来多且稀.精神,食欲,睡眠都正常
前5天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12月9号用了布拉氏哮母菌散剂,消旋卡多曲颗粒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全方位的帮助
病情分析:
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快,水分在肠道来不及完全吸收,还有的是肠道分泌过多,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急性腹泻大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肠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饮暴食,冷热不调,消化不良导致的单纯性腹泻.
指导意见:
腹泻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药,如黄连素,四环素
腹痛时可用阿托品,654?2,颠茄片治疗,并给予局部热敷.
腹泻较为剧烈的可适当给以收敛止泻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馒头片等.
消化不良的腹泻可服用乳酶生等药.
经上述处理不见效,病人尽快去医院治疗
生活护理:
合理用食
病情分析:
[编辑本段]家庭治疗措施
●多喝水
腹泻病人由于大量的排便,导致身体严重缺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和葡萄糖,枸橼酸钠的补液盐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们能补充体内流失的葡萄糖,矿物质,并且调节钾,钠电解质,水分酸碱平衡;而胡萝卜汁,苹果汁,西瓜汁等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可以补充必需维生素,也是很好的补充品.它们都是防止机体因腹泻而脱水和虚脱的良方.
●勿匆忙服药
除非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或者严重腹泻产生并发症,普通的腹泻并不需要服药治疗,它的症状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所以,至少两天以内,勿用药物止住腹泻,因为腹泻是体内排除毒素的方式.今天,当病人发生急性腹泻时,医生多不鼓励使用止泻剂,除非其他急需控制的情况.否则,让它排出可能比较有利,也能加速复原.
●检查所用的药物
腹泻有时可能与你服用的药物有关,比如服用纡解胃灼热的制酸剂.制酸剂是最常引起腹泻的药物.为了避免与胃灼热相关的腹泻,建议使用仅含氢氧化铝的制酸剂.除了制酸剂,抗生素,奎尼丁,秋水仙素(抗痛风药)等药也可能引起腹泻.
指导意见:
建议睡前一杯热牛奶有助于改善失眠的状况.
一般治疗
在原发病一时难以纠正或暂未查出有明显原发因素者,以下一般措施对多数患者有益.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进食足量食物.
多食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定时口服少量的小麦麸皮(膳食纤维25~30克/d,不适用于肠道有器质性狭窄者).
饮水量应达每日3000ml.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也可有助于改善消化道的功能.
经常吃大鱼大肉,稍有不慎,就容易腹泻.针对腹泻时肠蠕动增快,肠粘膜渗出和/或分泌增加,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特点,止泻药物大致分为肠蠕动抑制剂(如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收敛止泻剂(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微生态制刘(如培菲康,整肠生)等几种类型,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剂可吸附毒素,减轻对肠道粘膜的刺激,因而也有止泻作用.
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受凉,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如果盲目止泻,对病情转归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也可短时服用止泻剂.
其次要注意病机不同,用药有别.如果是肠蠕动增快所致,如甲亢,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如果是由肠粘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以选择收敛剂和吸附剂,通过抑制肠粘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泻作用.如果是由于粘膜炎症及溃疡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可选择粘膜保护剂,以保护粘膜,清除细菌,病毒及毒素.因肠道内菌群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应该首选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肠道益生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起到调整胃肠道功能及止泻之功效.有些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则宜酌情联合用药.
第三,止泻只是一种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才是根本.因此,止泻补液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应从调理饮食入手;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可选择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及镇静剂等等.
病情分析:
这是肠炎的表现.发作是可以服用氟哌酸(诺氟沙星胶囊)或黄连素即可
指导意见:
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和维生素.老幼病后衰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高营养,服维生素类药物及输血等.
以上是对“拉肚子的治疗方法”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腹泻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则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除此之外,腹泻还可直接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具体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指导意见:
腹泻是症状,根本治疗要针对病因.认识腹泻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掌握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不言而喻,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复方新诺明,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环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对菌痢,沙门菌或产毒性大肠杆菌,螺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对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感染有效,因此,这数种药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谓旅行者腹泻.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发.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二)对症治疗 选择药物时,应避免成瘾性药物,必要时也只能短暂使用.病因治疗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尽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绝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泻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日服3~4次.药效较强的复方樟脑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适用于腹泻过频的病倒.复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药有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不宜与巴比妥类,阿片类药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药效较复方苯乙哌啶更强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较少中枢反应.初服4mg,以后调整剂量至大便次数减至1~2次/d,日量不宜超过8mg.培菲康可调节肠道功能.
2.解痉止痛剂 可选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普鲁卡因等药.
3.镇静药 可选用安定,利眠宁,苯巴比妥类药物.
4.调节肠道植物神经紊乱药 可选解郁抗虑胶囊等药物.
(三)考虑到吃西药副作用很大,可以考虑服用“永仓诃苓止泻胶囊”进行治疗.优点是中药制剂没有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缺点是服用时间比较长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疗程进行服用.
1,用手给宝宝捂肚子:把手搓热,捂在宝宝肚子上,直到宝宝的小肚子摸起来热乎乎的为止(我妈妈一直认为,宝宝的肚子是她捂好的,呵呵).
2,用手给宝宝搓脚或捂脚:方法同上
3,用白胡椒给宝宝贴肚脐:白胡椒一粒,碾碎,放到肚脐中,用医用胶布在肚脐上贴十字固定.白胡椒可以在中药店买到(我在同仁堂买的,10克,1.6元.可以让药店帮你碾碎,用的时候放一点就可以,其它的装在一个密封的袋子或瓶子放在冰箱里备用).对了,晚上洗澡的时候洗干净就行了,第二天接着贴.
注意,医用胶布一定要用那种脱敏的,就这样,我家宝宝贴了一天,贴胶布的地方还红呢.(药店有卖的,2元一卷).
再注意:不要买白胡椒面,不纯.
4,喝大米,胡萝卜,山药粥(如果买不到新鲜山药可以到中药店买淮山--即干的山药):各种原料适量,主要起作用的是山药,所以这一项必须要有,但不必太多.我家宝宝第一次拉肚子时才三个月,所以我把胡萝卜和山药磨成泥煮,这样可以溶解的很好,而且胡萝卜的甜味容易出来,宝宝爱喝.可以只喝汤,或弄成米糊吃.另外,可以当水喝.
5, 耐心的一个一个的看.我看了一个晚上才看完,看完了就知道下步应该怎么办了.以前我曾经介绍给大家看,真的很好.
6,关于合生元或妈咪爱:先说妈咪爱,吃了将近一盒,没有任何作用.然后,看了帖子后,买了合生元(真贵!).不知道是合生元管用还是其它的方法管用,反正第二次拉肚子的时候没吃,也好了.感觉,药类的东西能不吃还是不吃的好,虽然益生菌号称不是药.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