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你这个病情在中医来看属于瘰疬,一般是由于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或是阴虚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等原因
指导意见:
一般分为內治和外治法,内治分为气滞痰凝证和阴虚火旺证.气滞痰凝证用开郁散加减,药物组成有: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水煎服,一日两次;阴虚火旺证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降火.外治法可外敷冲和膏,当然也可口服内消瘰疬丸,每次4.5克,每日2次均有良好的效果
病情分析: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慢性淋巴结炎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肿块.一般认为属反应性的增生,由炎症引起.
淋巴结转移瘤 淋巴结常较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也常有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儿童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上发病急,常伴有发热,出血,肝和脾肿大,胸骨压痛等,血液学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诊鉴别.
结节病 在我国较少见,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与青壮年男性,为EB病毒所致,但病人常一般情况良好,可有发热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也可有脾脏轻度肿大.外周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嗜异凝集实验阳性可以确诊.
血清病 为病人使用血清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后发生的一种疾病.少数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最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但多为注射处及滑车上淋巴结首先肿大.根据注射史及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诊断.
淋巴结肿大很常见,列举的以上10种疾病原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及时就诊,确诊及鉴别,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指导意见:
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第一,热邪郁滞.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可选用经验方:
金银花10g 公 英10g 地 丁10g 野菊花10g
白 芷10g 丹 参10g 赤 芍10g 生甘草10g
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g;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g.
水煎服,日2次.第二,毒热壅盛.
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可用:
金银花10g 连 翘15g 陈 皮10g 白 芷10g
贝 母10g 乳 香J0g 没 药10g 天花粉10g
发热重者加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 栀子6g;便秘者加大黄8g.
水煎服,每日2次.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饮食疗法可取夏枯草30g,绿豆3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日2次.或用鲜蒲公英50g,鲜夏枯草5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日2次.
生活护理:
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病情分析:
颈部淋巴肿大多为感染后淋病结肿大引起的.
指导意见:
若无明显的疼痛可以不用处理,因为仅仅是肿大的淋巴结并无大碍,中医治疗主要是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主.
以上是对“怎样用中医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指导意见: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情分析: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指导意见:
慢性淋巴结炎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肿块.一般认为属反应性的增生,由炎症引起.
淋巴结转移瘤 淋巴结常较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也常有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儿童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上发病急,常伴有发热,出血,肝和脾肿大,胸骨压痛等,血液学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诊鉴别.
结节病 在我国较少见,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病情分析:
一,慢性咽炎的症状
病因分型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是咽部粘膜炎症.多发于成年人,其主要病因有屡发急性咽炎,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肾炎等.
自诊要点
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刺激咳嗽,干燥,发胀,堵塞,瘙痒等,但很少有咽痛.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块易引起恶心.由于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会有类似的症状,因此发现以上症状之后应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方能确诊.
指导意见:
应由医生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局部对症治疗可以选用中成药,如利咽灵,草珊瑚含片,保安散等,可同时配合泡茶饮:双花,麦冬,胖大海,生甘草各等份,开水冲泡频服.清咽饮:乌梅肉,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元参各50克,捣碎混匀,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冲饮.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