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黄疸性溶血贫血
09.08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输过血就减轻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何彻底治疗或者控制病情
您好,如果采用中药治疗,最好去中医医院把脉,每个人病情.身体条件不同,开的药剂量也不相同.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彻底对症治疗.这病不是一时能治好的,西医也没什么好办法,建议您可以去北京有个著名的鼓楼中医院,那里有好多的名老中医.治这病不能急,要有耐心.祝早日康复. 谢谢.
以上是对“如何治疗溶血性贫血”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因为红细胞膜先天性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因为红细胞酶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因为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异常血红蛋白和海洋性贫血.这些溶血性贫血都是遗传性的,临床上较少见.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指导意见:
临床上溶血性贫血突出的症状是黄疸,且多为阳黄,黄疸只是其标,其本在于脾肾.脾肾亏虚或气血亏虚,湿热内蕴为其主要病机,故辨证施治主要侧重于脾肾与气血,兼顾湿热,应标本兼顾,辨证立法,才有良效.
1,按脾肾两虚辨证处方,以六味地黄汤化裁.处方:白术15g,制何首乌20g,山茱萸15g,山药15g,枸杞子25g,桑寄生15g,桑椹子15g,白芍15g,茯苓15,陈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2,按气血两虚辨证处方:黄芪12g,白术15g,阿胶10g(烊化),菟丝子10g,枸杞子15g,猪苓12g,陈皮10g,车前子8g,神曲15g,百合10g,生牡蛎15g.水煎服,每日1剂.
3,按阳黄辨证处方,方用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饮化裁.处方:茵陈15g,黄苓10g,郁金15g,焦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神曲12g,熟地黄15g,香附6g.水煎服,每日1剂.
4,按脾肾阳虚辨证处方:茵陈15g,金钱草15g,黄芩10g,焦白术15g,黄芪15g,党参12g,熟地黄20g,制首乌15g,女贞子12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病情分析: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指导意见:
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仅供参考: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达那唑等.
三,脾切除术:
脾切除适应证: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③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四,输血: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六,中医辨证:
本病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引起的.治疗上我们以补虚,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晚期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生活护理:
应注意休息,少食辛辣助热之品;气血两虚与正虚瘀结型应注意调节饮食,调畅情志,勿过劳,防止感冒;肾虚寒凝型应注意避寒保暖.
病情分析: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因为红细胞膜先天性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因为红细胞酶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因为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异常血红蛋白和海洋性贫血.这些溶血性贫血都是遗传性的,临床上较少见.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本节主要叙述以下三种病: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②海洋性贫血: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获得性的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患,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血红蛋白尿发作和全血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血虚”,“虚劳”,“黄疸”范畴.
指导意见: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
(1)湿热内蕴:感受湿热外邪,或素体亏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致血败,湿热蕴于肝胆,肝胆不疏泄,湿热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2)气虚血瘀:久病伤及气血,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致使气血两亏,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涩迟而瘀滞,终致气虚血瘀出现发黄疼痛等.
(3)脾肾两虚:在本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天肾不足,后天脾胃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终至精气血俱虚,出现贫血,乏力,头晕,心悸.
西医学目前认为致病因素可能有化学物质,放射线或病毒感染等损害骨髓,致染色体突变,发生异常干细胞株,异常克隆生成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共同缺陷.
治疗
为患者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环境,鼓励患者自我调养,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以避免交又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分劳累或精神紧张,避免滥用药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热内蕴
尿呈茶色或酱油色,目黄,身黄,倦怠乏力,纳少,口干口苦粘腻饮水少,或午后发热,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敷.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茵陈五苓散加减:绵茵陈25克,茯苓25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山栀仁12克,白花蛇草25克,粉甘草12克,田基黄16克,板蓝根16克.
2.气血两亏
尿偶呈酱色或见目黄身黄,头晕心悸,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川芎7克,熟地16克,白芍16克,绵茵陈16克,炙黄芪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阿胶12克(另烊服).
3.脾肾两虚
夜尿频,或呈茶色,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无华,倦怠,畏冷,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健脾补肾.
[方药] 十四味建中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黄芪16克,补骨脂12克,附子12克,肉苁蓉16克,仙灵脾1G克,山萸肉12克,茵陈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血红蛋白尿发作时,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毫升,并予以碱性药,增加液体入量.
(2)输血;应输用经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
(3)雄激素;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康力隆2毫克,口服,每日3次,疗程2-3个月.
(4)强的松,每日20~60毫克,溶血缓解后减量,维持2~3月.
(5)缺铁时补充小量铁剂,采用常见剂量的1/10~1/3即可.
(6)骨髓移植.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归脾丸,每次45克,每日3次,脾虚血虚者用.
(2)八珍丸,每次45克,每日3次,气血两虐者用.
(3)六味地黄丸,每次45克,每日3次,肾阴虚者服.
(4)金匮肾气丸,每次45克,每日3次,是肾阴阳两亏者服用.
(5)绵茵陈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生黄芪16克,当归16克,粉甘草6克,川杜仲16克,生地1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预防与护理
(1)患者应注意避免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分劳累或精神紧张;避免滥用药物.因为本病本虚,故平素应调和精神,调养身体,可适当锻炼以提高抵抗力.
(2)让患者有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使患者自我调养.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不要以尿色作为判断病情的惟一标准而产生恐惧心理,要保持乐观情绪.
(3)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可达10年左右,有长达20余年者,要坚持治疗.
病情分析: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
(四) 血型为O的女性与非O型男性产下的孩子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指导意见: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达那唑等.
三,脾切除术:
脾切除适应证: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③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四,输血: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六,中医辨证:
本病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引起的.治疗上我们以补虚,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晚期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生活护理:
患者应注意休息;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白米,花生,啤酒等,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应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肛周感染;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疲劳.
另外,患者要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复诊,注意预防感冒,一旦发现巩膜黄染或尿色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以上是对“如何治疗溶血性贫血”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临床上溶血性贫血突出的症状是黄疸,且多为阳黄,黄疸只是其标,其本在于脾肾.脾肾亏虚或气血亏虚,湿热内蕴为其主要病机,故辨证施治主要侧重于脾肾与气血,兼顾湿热,应标本兼顾,辨证立法,才有良效.
指导意见:
按脾肾两虚辨证处方,以六味地黄汤化裁.处方:白术15g,制何首乌20g,山茱萸15g,山药15g,枸杞子25g,桑寄生15g,桑椹子15g,白芍15g,茯苓15,陈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病情分析:
您好!溶血性贫血主要是红细胞被过多破坏,病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输入血型不合的血,红细胞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是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治疗的话要根据你的病因下手,也就是对症下药,输血是补充红细胞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指导意见:
治疗方面要尽快去除诱发因素,比如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免疫性的采用激素治疗等等.
病情分析:
你好,你为女性患者,年龄43岁,你诊断为黄疸性溶血性贫血.经输血治疗后可减轻.
指导意见: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因为红细胞膜先天性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因为红细胞酶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因为珠蛋白合成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包括异常血红蛋白和海洋性贫血.这些溶血性贫血都是遗传性的,临床上较少见.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本节主要叙述以下三种病: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②海洋性贫血: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获得性的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患,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血红蛋白尿发作和全血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血虚”,“虚劳”,“黄疸”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
(1)湿热内蕴:感受湿热外邪,或素体亏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致血败,湿热蕴于肝胆,肝胆不疏泄,湿热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2)气虚血瘀:久病伤及气血,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致使气血两亏,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涩迟而瘀滞,终致气虚血瘀出现发黄疼痛等.
(3)脾肾两虚:在本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天肾不足,后天脾胃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终至精气血俱虚,出现贫血,乏力,头晕,心悸.
西医学目前认为致病因素可能有化学物质,放射线或病毒感染等损害骨髓,致染色体突变,发生异常干细胞株,异常克隆生成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共同缺陷.
治疗
为患者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环境,鼓励患者自我调养,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以避免交又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分劳累或精神紧张,避免滥用药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热内蕴
尿呈茶色或酱油色,目黄,身黄,倦怠乏力,纳少,口干口苦粘腻饮水少,或午后发热,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敷.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茵陈五苓散加减:绵茵陈25克,茯苓25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山栀仁12克,白花蛇草25克,粉甘草12克,田基黄16克,板蓝根16克.
2.气血两亏
尿偶呈酱色或见目黄身黄,头晕心悸,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川芎7克,熟地16克,白芍16克,绵茵陈16克,炙黄芪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阿胶12克(另烊服).
3.脾肾两虚
夜尿频,或呈茶色,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无华,倦怠,畏冷,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健脾补肾.
[方药] 十四味建中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黄芪16克,补骨脂12克,附子12克,肉苁蓉16克,仙灵脾1G克,山萸肉12克,茵陈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血红蛋白尿发作时,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毫升,并予以碱性药,增加液体入量.
(2)输血;应输用经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
(3)雄激素;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康力隆2毫克,口服,每日3次,疗程2-3个月.
(4)强的松,每日20~60毫克,溶血缓解后减量,维持2~3月.
(5)缺铁时补充小量铁剂,采用常见剂量的1/10~1/3即可.
(6)骨髓移植.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