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请问中药如何煎最科学??
而且我的中药里面有需要先煎的药.
先煎的药要浸泡吗?那后面煎的药又如何泡呢?泡了如何处理?请帮忙解答一下.谢谢了.
急等.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告诉我具体的方法.越详细越好
请各位注意了,我这里还想问一下,后煎的药如何浸泡????浸泡后的水又如何处理,是直接倒掉吗不是怎么做呢????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先煎的部分,可先煎20到30分钟,再放入后煎的部分。煎中药,一般分两二煎,第一次煎水沸后20一30分钟;第二次水沸后15一20分钟。两次混合在一起分2次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要看先煎的药是不是贝壳或矿石之类的重质药了,如果是的话水不要放太多,一般漫过药一指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是粉状的最好用布包起来.后面泡药的水不要倒,等先煎的药煎好了以后(煎20-30分钟)把先泡的药和在一起再煎.首先用大火烧开.然后改小火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病情分析:
中医我们的国医,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在中医治疗时少不了的就是中药配合,那么怎样做才能是中药发挥更好的效果呢?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指导意见:
一,忌用热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才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现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来水,它既不是天水类(雨雾雪水),也不同于地水类(江湖河水),而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水.为了保证对水的消毒.自来水必须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大.氯是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作用.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二,警惕假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三,合理服法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现在比较普遍的服法是将头煎,二煎分服.这样做笔者认为不合理,因为头煎药有效成分浓度均较二煎为高,特别是含有易挥发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由于药物含量有差别,直接造成药物血药浓度的起伏,使药物作用忽强忽弱,有碍于疾病的治疗.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
以上是对“中药如何煎???而且其中有需要先煎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中药的煎煮方法是:把中药在砂锅内加水(一般都用自来说,如果条件允许,新鲜的井水最好)至没过药二到三手指.泡40分钟左右.主要是要泡透,这样才能容易煮出有效成分.夏季泡时间短些,冬季泡的时间长些.然后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慢煮20分钟左右.至于煮的时间长短,也要看药方的成分,医生也会单独交代的.
指导意见:
如果是解表药,一般在15分钟即可.滋补药则需要20分钟以上.如人参,西洋参之类则应另煮,然后兑到汤里,渣则食下.以充分利用药效.一服药要煮两次.将第一次的药液滤出,然后再加适量的水(可较第一次少加些),用同样的方法煮.滤出第二次药液与第一次药液混合(有的地方第一次与第二次分开喝).分二或三次服下.一般情况下,健胃药宜饭后服,滋补药饭前服.其他事项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病情分析:
中药如何煎???而且其中有需要先煎的
指导意见:
根据你的描述这种情况一般先煎的药物可以先泡,后煎的药物一般不必浸泡,一般浸泡20分钟根据药物需求可以适当采用文或武火进行煎煮,祝您健康
您好,谢谢您的回答.怪我前面没说明白,我还想问一下.我的中药中先煎的只有一味药,而后煎的药是其它的好多味药,象我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麻烦回答一下.谢谢了
病情分析:
煎煮中药应注意的事项
指导意见:
一,药材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选择煎药器具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加水量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
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用方法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
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要加锅盖
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将中药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给病人服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发生危险.因为焦糊的药物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
十,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十一,中药煎煮之前可别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
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十二,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
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病情分析:
中药煎煮时“后下药”是否需要浸泡?
指导意见: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宜后下,即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稍冷,放入,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如:薄荷,青蒿,砂仁,金银花等.
病情分析: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
1.“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
2.“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
3.“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
4.“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
5.“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指导意见:
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
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
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
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
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
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以上是对“中药如何煎???而且其中有需要先煎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进行淘洗.煎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或者砂锅为佳,搪瓷,不锈钢亦可,切忌使用铝,铁,铜器,防止金属与药品发生化学法应,产生有害物质.药物的浸泡:把药物倒入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0.5-1小时,切忌不可用开水.如果药中有吸水量比较大的花叶类,煎煮前应该加水,使水高出药物1-2CM.
指导意见:
1,先煎.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药效.A质地坚硬的,如生石膏,灵磁石,牛角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放入其他浸泡的药物共煎至需要的时间 B有毒的,如生半夏,生乌头等,为减低其毒性,宜文火久煎,一般煮沸30-6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至需要的时间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是借助挥发油来取效的,如果时间过久,会减弱效果.A气味芳香,挥发油较多,如薄荷,檀香等一般在药物需要煎煮前4-6分钟加入.B不宜久煎的.如杏仁,大黄等,一般在煎好前15-20分钟加入.3,包煎.为了防止煎好后浑浊,防止损伤消化道,需要用包将药物包好在做煎煮.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一般大夫会给出详细的煎煮方法,需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可以的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