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烧,出皮疹,唇红,眼红,淋巴结大等,其实它的主要损害在心脏和冠状动脉.虽然多数病孩经过治疗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形成冠状动脉瘤,一段时间后,部分患儿的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梗塞,导致心肌梗死及猝死.
指导意见: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一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一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生活护理:
这种病在出院后也要定期的复察(做彩超),观察有没有引发和损害心脏和冠状动脉,一般观察期为一年,而且在一年中,尽量不能再让患者再有发烧的状况发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病情分析: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富作教授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科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病的病症主要在皮肤,黏膜和淋巴结,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确切发病原因,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川崎病不是常见病,但近年有增多的趋势,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每年都会收治该病患儿100余例.在这些患儿中,80%以上为5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左右.川崎病的实质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大多于1~2年内消退,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警惕,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指导意见: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冬春季,其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误以为是感冒,麻疹或猩红热.但川崎病在症状上同感冒还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感冒发烧3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但川崎病持续高烧,发烧可持续5天以上.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出血,口中黏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鲜杨梅的“刺”,称“杨梅舌”.孩子可有两眼充血,手脚关节发硬肿胀,恢复期手脚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肤会有片状脱皮.川崎病听起来好像有一种神秘色彩,其实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正确,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极个别外,一般不会再复发.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减轻症状,促进恢复,而且还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川崎病,抗生素没有效果,要选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10天内用药疗效最佳.在治疗期间,家长应给患儿足够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宜进食易于消化,富含各种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尽量避免发生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同时,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发病后3至5年内随访,病后1至2年内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1至2年一次,遗留冠状动脉病变者户外剧烈活动应适当加以限制.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