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视力右4.9视力左1.0
左眼外斜10-15,右眼外斜10-15,眼底未异常双变
化验,检查结果:1交替性外斜.2屈光不正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何治疗,是戴眼镜还是做手术
病情分析:
个人感觉还是做手术好一些
指导意见:
当然也要结合其它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才行,建议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多去眼科机构咨询一下,祝早日解决问题.
病情分析:
视力右4.9视力左1.0,左眼外斜10-15,右眼外斜10-15,眼底未异常双变,检查结果:1交替性外斜.2屈光不正.
指导意见:
近视可以做激光手术治疗,也可以戴眼镜.斜视建议你做手术治疗.
病情分析:
儿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指导意见:
针灸治疗目偏视,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用针灸治疗斜视的早期临床文章,见于1958年.但到60年代末,资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视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病的治疗得到了针灸界的关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视,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现代医学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为针治重点.治疗方法上,以针灸为主.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以上是对“视力右4,9视力左10左眼外斜10-15,右眼外斜10-15”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指导意见:
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作斜视度及同视机检查了解其双眼视功能情况,在双眼单视功能未丢失以前尽早手术治疗.如双眼单视功能丧失,7岁前手术矫正仍有恢复正常的可能.如斜视度数很小,可以戴负镜及辐辏训练,但只能减轻症状,不易治愈.
对于显性斜视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外,多需早期手术治疗.
病情分析:
请问孩子斜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指导意见:
一,先天性外斜视
一般是生后一岁以内发生,临床并不十分多见,病因尚不明确.外斜角度大,并且表现为交替性,恒定性,眼球运动基本正常,可以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
【治疗】首先要散瞳检影验光,没有明显屈光不正可以不配眼镜,但如果有单眼弱视要先治疗弱视,使双眼视力基本均衡.手术最好在12-18个月时施行,2岁后再手术融合几乎就不能形成了.
二,间歇性外斜视
临床最为多见,主要是因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集合功能不足以及融合功能低下引起.平均发病年龄在4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斜视程度随注视距离,注意力强弱,视疲劳状态等变化.患儿视力大部分均为正常.一部分患儿在户外阳光下有畏光的表现(闭上一眼).可以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
【治疗】首先应检查患儿的屈光状态,如果有近视应戴近视眼镜来刺激调节,有利于眼位维持正位.对小度数外斜视,在等待手术期间可以配戴三棱镜使双眼感觉舒适一些.还可以进行正位视训练-脱抑制,增强运动融合范围等.手术年龄一般以4-6岁为宜,如果斜视大于15三棱镜度,运动融合有损害,近立体视大于60''就要尽早手术.
三,恒定性外斜视
一般由间歇性外斜失代偿而转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临床也比较常见.发病原因目前不十分清楚,主要受集合与分开功能之间的平衡失调以及机械和解剖因素的影响.外斜角度大并且相对稳定,一般视力(或矫正视力)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合并单眼弱视.恒定性外斜视可合并其他类型斜视同时存在.
【治疗】首先检查屈光状态,有屈光不正及弱视要及时矫正.对双眼视力均衡,可交替注视的患儿应及时手术,对有弱视的孩子则要在弱视治疗后手术.
温馨提示:
应经常做眼保健操,按压太阳穴,或是闭目养神。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