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鼻炎致病因素主要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职业及环境因素等方面。
1.全身因素:
(1)慢性鼻炎可以是一些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粘膜长期瘀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烟酒过度等,可使鼻粘膜血管舒缩功能发生障碍,或粘膜肥厚,腺体萎缩。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粘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粘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粘膜肥厚。
(4)免疫功能障碍:全身免疫功能障碍可以是先天性的,如γ-球蛋白缺乏;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或肿瘤病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局部免疫功能障碍如缺乏分泌性IgA都可以造成上呼吸道反复的感染。
2.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的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变为慢性鼻炎。
(2)鼻腔或鼻窦慢性炎症,可使鼻粘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慢性鼻炎发生。
(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得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易反复发生炎症。
(4)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粘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长期血管扩张,组织间隙水肿、粘膜肿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或鳞状上皮化生,严重影响纤毛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最终导致药物性鼻炎。
(5)粘膜纤毛功能、结构异常或出现分泌功能障碍也容易发生慢性鼻炎。
3.职业和环境因素: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粘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酒精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指导意见:
1.消除致病因素是关键。积极治疗全身疾病;矫正鼻腔畸形,如鼻中隔偏曲,结构性鼻炎等;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有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场所,并注意戴口罩。
2.局部治疗:
(1)血管收缩剂滴鼻:0.5%~1%麻黄素液,或0.05%羟甲唑啉,每日1~2次,或者只在有明显鼻塞症状是使用。注意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因此一般不宜超过7d。儿童最好不用或短期使用浓度较低的此类药物。盐酸奈唑啉(滴鼻净)应禁止使用。
(2)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最常使用的鼻内抗炎一线药物。
(3)微波或超短波可以改善鼻腔的血液循环,改善症状。
温馨提示:
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能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