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非常缓慢的疾病,需要长期进行综合调理治疗:1、去除致病因素避免食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忌饮高浓度的酒和浓茶以及吃水杨酸等药物;戒烟,烟虽不直接和胃接触,但它可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炎症.2、良好的生活调理宜食易消化的食物,饮食营养合理、富含维生素,进食应细嚼慢咽,不宜过饱,适当运动和注意劳逸结合,可延缓胃粘膜退行性变.3、药物治疗进行对症治疗及保护胃黏膜治疗.上腹胀痛,可服39胃泰等健脾理气的中药制剂;上腹饱胀、恶心、嗳气可用西沙必利、吗丁啉等;如胃黏膜有炎症活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可服含铋的制剂如德诺等.A、E、C、B族维生素及益气养胃的中药对胃黏膜恢复有利.4、如有癌变倾向者,应定期观察如在胃镜检查组织活检时发现胃黏膜有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应在治疗的同时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看有否癌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3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就萎缩性胃炎而论,自纤维胃镜问世以来,肉眼观察加上活检,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更为明确.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有增高趋势.国内有报告,萎缩性胃炎约有74.2%发生在40岁以上,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8.7%.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增长一岁,其发病率平均增加1.25%.西班牙PENA对一系列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国总的发病率为4~30%,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本病有明显地区差异.一、病理萎缩性胃炎,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骨粘膜的基本病变:(1)胃粘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亦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生化的腺体.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看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萎缩的程度,可分3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2)化生:是指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①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粘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②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在粘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粘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3)增生: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4)增生: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5)癌变: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癌变可从粘膜的不同深度开始.有的从粘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有的从粘膜深部腺体开始.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此种情况应予注意.2、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1)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素体脾胃虚弱者,或因饮食失调,或食生冷或因过用寒凉药物.这里所指寒药不仅是中药的寒药,也可引起胃粘膜的损伤,导致中阳不振.或病延日久,阴伤及阳,导致脾阳亦虚,运化失健,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于中焦.(2)胃阴不足,津液耗伤.胃阴不足,津液耗伤,因脾虚日久,运化失司,湿热内生,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辣椒﹑花椒﹑胡椒),肥甘﹑热邪滞于中焦肺腑,煎熬津液,耗伤胃阴.或因饮食失节,经常不规律或食物单调,缺乏蛋白质或维生素B族,亦可损伤胃腑.(3)肝失条达,气逆犯胃.肝失条达,气逆犯胃,是由于情致失调,恼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使胃失和降,出现肝胃不和之证.本病病位在胃,但也涉及肝﹑脾﹑肾,因脾与胃相表里,胃病及脾,导致脾胃同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功能,肝气横逆犯脾,肝肾同源,病则相传,脾与肾是先天与后天之关系,当人肾虚时,先天失其对后天脾胃之温养,导致脾胃虚弱.(4)久病入络,气滞血淤.久病入络,气滞血淤.“久病入络”,“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本病久经不愈,可有血淤之变,造成血淤的原因,一是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淤;2是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导致血淤,积而成淤,致淤血积于胃络,而成郁结.3是胃阴不足,化热伤络,络伤血溢,广积而成淤.3、中医辨证论治:(1)脾胃气虚型: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治法:益气健脾.(2)脾胃虚寒型: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3)胃阴虚型: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法:疏肝﹑理气和胃.(5)脾胃湿热:主证: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6)气滞血淤型:主证: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治法:行气祛淤.(一)【辨证】气滞阴虚.【治法】理气,养阴.【方名】养胃理气汤.【组成】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5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出处】张笑平方(2)【辨证】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治法】辛开苦降.【组成】黄芩10克,马尾连6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3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董建华方.(3)【辨证】肝有郁热,胃蕴痰湿.【治法】泄肝和胃化湿.【方名】泄肝和胃化湿汤.【组成】炒苍术9克,川朴5克,陈皮5克,木香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香橼皮9克,建神曲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张泽生方.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