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6个月~3岁)特有的疾病,常发于夏季7,8,9月份,立秋后患儿症状就能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儿可持续发病几年.夏季热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等.<BR><BR>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夏季热的病因可能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中医认为,此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或病后机体虚弱等,当夏天炎热时,暑气就乘虚侵袭而发病.患儿由于体质,年龄等差异,临床症状主要有:<BR><BR>脾阳不振:体质属脾胃素虚或久病不愈的患儿多见.发热或高或低,患儿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厌食口渴,或经常伴腹泻,舌质淡润,脉细弱,指纹淡.治疗上宜补脾益气,甘温除热.可用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加减.<BR><BR>暑伤肺胃:多见于体质偏阴虚的患儿.除发热,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外,患儿精神烦躁明显,睡眠不宁,唇红干燥,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指纹紫.治疗上应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鲜西瓜皮,麦冬,淡竹叶,知母,黄连,石斛,荷梗,粳米)加减.<BR><BR>下虚上盛:此症多见于体质属脾肾两虚的患儿.除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外,多见精神萎靡不振,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频数,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微细数,指纹淡红.治疗上应温下清上,护阴潜阳,可用温下清上汤(附子,黄连,磁石,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益智仁,蛤粉)加减.<BR><BR>在临床上,以上三种症侯常常可以混合出现.因此,小儿夏季热的治疗用药应该听从医生的指导,家长不能擅自乱用中成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BR><BR>夏季热发热体温通常是低热(即腋下温度在3 7. 4~3 8℃之间),一般并不需要特别处理,但亦可见到高热(38℃以上)的情形,此时在家中可给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如可用浸过冷水的湿毛巾或冰袋敷前额,使患儿的头部温度降低;或以温水或7 5%酒精(若没有也可用6 0度白酒代替)加温水一倍用棉球擦拭4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颈部,大腿根部以及腘窝等大血管所经过的部位,并注意适当保暖.体质较好的患儿尚可按说明试用少量的十滴水或仁丹,但若仍不见效则应该立即送医院诊治.</P>
<P>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功能性的低热,而能引起小儿低热的原因有很多,必须在完全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疾病(如结核病,泌尿系统感染,肠伤寒等)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后,才能明确诊断,免得误诊而延误了其他疾病的治疗.</P>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