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老爸打电话向我咨询他的病症,去医院,医生说可能是登革热,可有不是很确认,要住院观察,老爸症状是,第一天发烧很高有39-40度,第二三天就降下来了,可不见退烧,还是37.8-38度,有较剧烈头痛,眼眶痛,恶心,呕吐,比较乏力,手上有点红疹,不痒,其它没什么明显症状。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有类似有这样的感冒,都打点滴,休息两天就好了,这次不见退烧。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希望可以帮我确认病症
病情分析: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病因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指导意见:
症状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二,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三,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检查(一)血象: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最低.(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三)病毒分类: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undefined
指导意见: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温馨提示:
膳食清淡、慎用补虚之品,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