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人饮食有何禁忌
肾脏病人的合理饮食对疾病的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肾脏病人吃什么?吃多少合适?这不是一句话可说得清的.要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制定每个人的方案.
1.肾脏病人是否可吃盐,碱?我们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盐量约5—6克,有的地区吃盐量每人每天到12克,盐为氯化钠,碱为碳酸钠,苏打为碳酸氢钠,进食含钠的盐碱过多,容易使水潴留在人体内,诱发水肿,所以对肾性水肿患者应该控制盐碱入量,每人进盐2—3克即为低盐饮食.无盐饮食也不科学,时间长了易乏力,头晕等.
2.肾脏病人饮水量应多少?正常人尿量一般一天1—2公斤,急性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以及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伴少尿浮肿患者,要控制入水量.因为喝进去排不出去,水潴留在人体内加重水肿,也易加重高血压,此时水入量以尿量加500毫升为宜.尿量增多后入水量可放宽.而尿量正常的患者入水量不限.另外,泌尿系感染患者如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除及时就诊服药外,多饮水,多排尿对病的康复是十分有利的.
3.肾脏病人可否吃鱼,虾,蛋,肉类食物?鱼虾类食物,有的肾脏病人自觉不吃,认为对肾不好,其实,此类食物为优质蛋白,在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时因怀疑异性蛋白过敏或有鱼虾过敏史者须慎用,一般是不需禁忌的.鱼,虾,蛋,肉类食物含丰富的动物蛋白,是人体细胞,组织主要的构造材料,对人体十分重要,进食含蛋白食物后肝脏分解,肾脏排泄,所以当肾脏功能下降时,要适当减少蛋白入量,以既满足人体代谢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肾脏负担为原则.有的患者肾脏病并不严重而不敢吃蛋白,或病情需限蛋白时而不在乎都是不正确的.
4.有些肾脏病人病程长,恢复慢,经常互相讨论,交流信息,体会.需要说明的是,每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要互相效仿.
5.不要暴饮暴食,不食用不洁食物.
2>肾病的饮食禁忌
1,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酒及一切发物如:五香大料,咖啡,香菜等;尤其是阴虚的患者 如:舌红,脉洪大,盗汗,大便干,血尿等症;但阳虚的患者如:舌淡苔白,脉沉,身寒肢冷,便稀,可食热性食物.
2,宜食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适当饮水;忌食一切补品,补药及易上火食品如:辣椒,荔枝,巧克力等.特别是阴虚内热如舌紫, 脉滞,胸闷,腹胀等有瘀症的患者.
3,所有肾病患者禁用新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关木通及自动免疫的注射.
4,尿毒症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每日应排便2∽3次为宜,不熬夜,节制性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5,已服用激素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医师指导下递减激素用量与次数.
6,水肿重者应忌盐,限制蛋白食物的入量,少饮水.水肿不重,可进低钠盐饮食;无浮肿不限制饮水和蛋白食物的入量;镜下血尿 者及宜上火者多饮水,多食苹果,白糖,黑芝麻,木耳等养阴降火的食品.
7,尿毒症高血钾者忌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柑橘,土豆,西红柿,南瓜,茶叶,酱油,味精;血钾低的患者相反.
8,血尿酸高者尤其忌食动物内脏,鱼虾蟹蚌,啤酒,菇类,豆类,菠菜.
9,在治疗期间,如有感冒,发烧,感染,等情况出现,应急时与专科医生联系,以便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加重.
3>肾病患者的饮食
1,饮食要吃得清淡一些,忌食用酒及辛辣性食物,少食油腻及含动物蛋白多的荤腥食物(如肥肉,虾,蟹等)
2,忌食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芽,豆粉等)
3,有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者,应进食少盐或无盐饮食.
4,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更要注特别意:
①禁食豆类及其制品,少食坚果(如:核桃,栗子,杏仁等)及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菜等).
②每日进食的高蛋白(如瘦肉类,牛奶,鸡蛋等)应控制量.根据患者各人病情,一般成年人每日2-3两左右,并且分3-5次食用.
③肾功能衰竭期肾脏排水能力有限,需控制水的摄入,建议按公式计算:进水量=前一天的总尿量+500-800毫升.
④为了使肌酐,尿素氮能增加排出,就必须使大小便通畅,大便宁可一天两三次而不要两三天一次.冬瓜,西瓜,葫芦能利尿, 赤豆汤,黑豆汤,绿豆汤,放糖喝,清热利尿.蜂蜜,香蕉,生梨,萝卜,胡桃肉,黑芝麻,能润肠通便,这些食物都可以配合药物,经 常使用.
你好 注意低盐 高蛋白饮食即可
不完全赞成“高蛋白饮食”.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排出,人体蛋白降低而处于蛋白质营养不良状态,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肿顽固难消,机体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因此在无肾功能衰竭时,其早期,极期应给予较高的高质量蛋白质饮食(1~1.5g/kg*d), 如鱼和肉类等.此有助于缓解低蛋白血症及随之引起的一些合并症.
但高蛋白饮食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处于高压状态,同时摄入大量蛋白质也使尿蛋白增加,可以加速肾小球的硬化.因此,对于慢性,非极期的肾病综合症患者应摄入较少量高质量的蛋白质(0.7~1g/kg*d),至于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时,则应低蛋白饮食(0.65g/kg*d).
另外还要低盐,低脂肪,微量元素的补充等.
温馨提示:
本病发病和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要从自身健康着手。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